兰州大学举行2022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兰州大学举行)
9月8日上午,兰州大学2022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城关校区西区田径场举行,6000余名研究生新同学正式加入“兰大人”行列,开启人生崭新征程。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严纯华,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国生,副校长潘保田,党委副书记曹爱辉,副校长李玉民,党委常委王定峰、安俊堂,校长助理李鹏杰等出席典礼。典礼由潘保田主持。
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生态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孙颖代表高年级研究生发言,她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经历,号召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全情融入兰大、全心投身科研、全面提升自我,常怀勤学、善思、笃行的志气,厚积百十载兰大精神的底气,为把兰州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每个人的力量。
研究生新生代表、文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赵连国在发言中表示,五年前,初识兰大,真切感受到“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精神和“勤奋、求实、进取”的学风,坚定了自己来兰大学习的决心和信心。站在新的起点上,他表示将永怀赤子之心、积极进取、主动作为,争做“坚守初心、追逐梦想”“立志求学、勇于担当”“立足西北、走向世界”的兰大人,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导师代表、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资源环境学院张东菊教授围绕如何开启研究生学习与生活分享了自己在兰大求学、成长、发展的经历。她勉励同学们要不忘初心、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挑战、永葆科研热情;乐观豁达、保持身心健康,在未来的研究生生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突破,在激烈的竞争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拥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伴随着激昂的校歌声,校领导为2022级研究生新生代表佩戴校徽,其他同学也将校徽佩戴在胸前,更将校训记于心间。
严纯华作了题为《研究生重在“研究”》的致辞。他说,与本科阶段不同,研究生阶段要学会研究,培养和提高“术业有专攻”的研究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他强调,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抓手。作为新一代兰大人,同学们要立足当下、全力以赴,立志追求精深科研,服务科技革新、产业变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人生。
严纯华希望同学们明确规划未来,把握时代脉搏,具有研究生的格局视野与使命担当;承续科学精神,恪守学术规范,集中时间精力创造优质的、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学习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保持对未知的好奇,持之以恒不断探索;善用各类研究资源,既要用好图书文献资料,也要经常与导师、同学交流探讨,既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也要集体协作、合作共赢。
莫失心所念,万事皆可期。从此刻起,2022级研究生们将带着百十兰大的精气神,以兰大人的新身份传承强国梦想,追逐科技前沿,谱写人生出彩新篇章。
第一、第二医院党政主要负责人,各教学科研单位党政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研究生导师代表,高年级研究生代表以及城关校区2022级研究生新生参加开学典礼。
《研究生重在“研究”——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在2022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
尊敬的老师们、朋友们:
大家好!树树皆秋色,山山落朝晖。在秋意渐浓的9月,我们迎来了4978名硕士研究生和1112名博士研究生新同学加入兰大大家庭。首先,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祝贺!向辛勤培育你们的家长和老师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刚刚过去的暑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校园比往常安静,但仍有5000多名研究生留守校园,持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紧张又忙碌的暑期,大家一起学习、工作、生活,一起见证了同学们的勤奋。我也一直在思考给大家的“开学第一课”,应该讲些什么。不同于本科生对大学满怀期待、对专业充满好奇,现在你们的身份已经是研究生了,就应该考虑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以为,与你们本科阶段的任务不同,研究生应该重在“研究”。
一、研究之道,要在立志
同学们成功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其背后所经历的甘苦,既是宝贵的财富,也是迈向下一步的基石。此刻,你们必须静心思考:上研究生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说本科阶段主要是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开阔眼界、打好基础,那么研究生阶段就要学会研究,培养和提高“术业有专攻”的研究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大家不能仅仅把研究生当成就业缓冲区或谋生进阶手段,把考上或是拿到证书当成个人价值的实现。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国家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抓手。研究生必须立志追求精深科研,服务科技革新、产业变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得过且过、浑浑噩噩!今年6月,我们有一些硕士研究生没有拿到学位,还有不少的“应届”博士研究生申请延期,有的甚至一延再延、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取学位。之所以在大家喜庆的时刻说这些,就是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明确规划自己的未来,如何面对日异月殊的新时代,如何适应研究生生活,如何为国家为社会去贡献、去创造,进而去引领。这才是研究生该有的格局视野与使命担当。
二、研究之法,贵在严谨
科学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良好的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遵守学术规范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原则底线。研究不能急于求成、追求短期利益,更不能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必须从基础做起,从点滴做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当前研究生群体中,一定程度存在着浮躁、轻飘的问题。今年,我们仍有少量硕士的学位论文答辩前检测未通过,还有个别硕士学位论文重复率超过了50%!这些缺乏学术诚信、不遵守学术规范的行为,严重背离了考研、上研的初衷,违反了科研的规矩。你们必须引以为戒、自省自警!未来的3、4年里,时间有限但学海无涯,希望大家时刻保持谨慎,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承续科学精神,恪守学术规范、遵循研究规律,实事求是、潜心钻研,集中时间精力创造优质的、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三、研究之术,难在探索
科学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技术回答做什么、怎样做,科学问题和技术需求是研究的驱动力。研究生教育是为了掌握研究的思维和方法,提升学习和研究的效率,提高推动创新善于创造的能力。因此,研究生阶段要专注于自己的专业方向,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努力朝着一个目标矢志探索。比如,人文社科的同学们是不是应该向着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而努力;理工科的同学们是不是应该应向着原始创新、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方向去探索。要善于从宏大复杂的问题中寻找和发现自己的切入点,不断深化细化,不断优化研究路径和方法,最终理顺逻辑、厘清关系、总结规律,形成新的视角、观点、方法和知识,这才是研究生应该有的探究能力和价值追求,当然,这也是最难坚持的。我常说,科学研究常以失败为主旋律,很少获得鲜花和掌声,更多的则是荆棘和挫折,甚至各种失败接踵而至,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意志和体质准备。希望大家在顺境中独立思考、在逆境中迎难而上,理性客观地认知自我,学习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保持对未知的好奇,持之以恒地探索下去。
四、研究之器,重在善用
“器”是研究的工具,是“道、法、术”能够达成的保障、资源。教育是让人能够自由发挥潜质,而大学则是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方向和机遇。对研究生来说,导师、老师、同学是研究道路上的第一资源。经常与导师交流思路,主动向导师汇报进展,让导师为我们指出不足,能 助我们高效地完成研究任务,也是我们“泄压”的良方。研究生的学习,既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也要集体协作、合作共赢,千万不能“坐等”“摸鱼”“躺平”。尤其是要增强集体意识,积极融入团队,让同学从全新的甚至陌生的视角来考量我们的研究、提出前所未有的问题,就可以一起开拓思路、共克难题。用好图书馆以及各类平台资源,及时翻阅文献、查阅资料,也是我们学习中的必备技能。我们要通过大量阅读,努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认识问题,源源不断获取研究灵感。当然,我们的每一门课程、每一场讲座、每一次对外交流的机会、每一个实验实践的项目,以及整个学校搭建的平台,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是大家充实研究生涯中的加油站、补给点。
同学们!今年毕业季,我校2022届生态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张盘红在答辩时说,“我相信在秋天俯身采种子的人,来年会拥有整个春天”。莫失心所念,万事皆可期。希望大家秉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践行“勤奋、求实、进取”的校风学风,立足当下全力以赴,属于你的未来自然到来!
衷心期待在3年或4年后的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上再见到你,再看到你更加成熟自信和更加快乐的笑容!
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