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18吉林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8吉林大学考研企业管理真题答案)

2018吉林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萨拉米斯战役(萨拉米湾海战)
萨拉米斯海战是希波战争中双方舰队在萨拉米斯海湾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斗。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100个民族组成的30万大军、战舰1207艘,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分水陆两路远征希腊。希腊联军只有陆军11万,战舰400艘,且被封在萨拉米斯海湾内。希腊舰队成两线队形突然发起攻击,发挥其船小灵活、在狭窄海湾运转自如的优势,以接舷战和撞击战反复突击波斯舰队。经过一天激战,波斯舰队遭到重创,被迫撤退。萨拉米斯海战奠定了雅典海上帝国的基础,强大无比的波斯帝国却从此走向衰落。
2.丕平献土
加洛林王朝国王丕平同教皇的政治交易。756年6月,法兰克王丕平应教皇的请求,出兵征服了伦巴德人,并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罗马城及其原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文那总督管区划归教皇管辖,这便是教会史上所称的“丕平献土”,也是教皇国的起始。754年,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来到巴黎,在圣丹尼斯教堂为丕平涂油加冕。
3.尼克松主义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和纲领的统称。美国总统尼克松制定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为了保住霸权地位,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对外政策方针。尼克松在1970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使“尼克松主义”不仅成为规定美国的海外义务及其与盟友的关系,而且成为对苏对华政策的指导原则。
4.大陆封锁政策
拿破仑一世对英国实行的战争封锁体系。拿破仑在特拉发加海战被迫放弃侵英计划后,转而对英实行经济封锁,以切断英国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为此,法国于1806—1807年先后颁布数条敕令,禁止同英国及属地进行贸易往来。大陆封锁体系几乎囊括整个欧洲大陆。这一政策虽给英国造成了严重困难,但英国实施的反封锁亦给法国和大陆各国造成严重后果。随着法军军事优势的丧失,大陆封锁体系于1812年后逐步瓦解
5.富尔顿演说
1946年1月邱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反苏演说。1946年月1月?16日,丘吉尔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赴美国。3月5日,他应邀前往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演说题目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史称?“铁幕”演说。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丘吉尔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美国政府利用丘吉尔的演说,奏响了“冷战”的序曲。
6.德川幕府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设立的幕府(1603-1868年)。又名“江户幕府”。1615年,德川家康在大阪之战中消灭了丰臣氏的残余势力,完成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此时期形成了由幕府和藩国共同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 天皇的权力进一步丧失;等级制度严格;儒学特别是理学,受到幕府的赏识和推崇,成为维护幕藩体制的官学;对外实行锁国政策。1868年被推翻。
四,论述题
1.古罗马对外扩张
(一)过程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罗马的扩张步骤是:公元前3世纪前期,罗马发动对意大利南部希腊城邦的战争统一意大利半岛。后通过第一、第二次布匿战争击败迦太基,控制地中海西部地区。公元前3世纪后期和公元前2世纪前期,通过马其顿战争征服了希腊,又通过第三次布匿战争消灭了迦太基,征服了北非。
(二)影响
罗马的对外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生理,不仅确立了罗马人在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地位,而且也为罗马和意大利经济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创造了条件。正是在征服和战争的影响下,罗马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奴隶制经济有了充分的发展;大土地所有制明显增长;金融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本有了巨大的发展;骑士阶层的兴起与发展。
2.中世纪城市形成
(一)兴起原因。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幸存的罗马城市,二是新兴的日耳曼城市。10世纪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西欧城市开始勃兴。从产生的时间和地区上来看,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这些地方在9世纪或者更早已有城市,其他地区则稍显晚。10-11世纪,法国北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以及邻近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的城市纷纷兴起。14-15世纪以后,一些西欧城市逐步由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发展成地区性的经济中心,其中少数则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或国际大都市。
(二)历史意义。从经济方面来看,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从13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从政治方面来看,城市兴起的政治影响是巨大 的,市民要求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13-14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先后形成议会君主制,实现王权的强化,逐渐形成了以强大王权为基础的民族国家。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动,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并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三)影响: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产生并取代封建制起过重大作用。(1)中古西欧的城市一产生就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的兴起标志着封建经济结构分解的开始。西欧城市的手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业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使城市成为西欧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工商业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且为资本原始积累做了准备。(2)城市的兴起还使西欧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政体形式发生了变化。城市兴起后,市民阶层产生,他们构成反封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城市的发展,国王与市民结盟,西欧一些国家的政体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分裂割据的领主君主制过渡为等级君主制,16世纪以后又过渡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则在王权的庇护下得到迅速发展。(3)西欧封建社会初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人的入侵,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法律和科学消失。城市兴起后,兴建了许多世俗学校,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向整个封建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掀起了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3.冷战的起源
冷战期间,美国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产生于40 年代末的正统学派,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作出的 “勇敢反应”,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第二种是产生于60年代的修正学派,认为冷战是由美国最先引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其物质基础是在二战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力量;第三种是产生于70年代的后修正学派。该学派认为,冷战 是由美国和苏联双方作用的结果,他们认为战后苏联的行动是“矛盾的”“防御的”,其能力也是有限的,而杜鲁门政府曲解了苏联的行为,忽视了斯大林的保守主义,夸大了苏联的威胁,错误地把第三世界的反殖民主义运动看作是苏联扩张共产主义的工具,导致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失误。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学者又提出一些观点,大 致分三种:第一种观点重申美国早期正统学派的观点,强调是苏联挑起的冷战;第二 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综合引起的,是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 等方面对立的结果。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 的,而是美苏双方对战后国际形势错误判断造成的。
冷战结束前,中国史学界围绕冷战起源问题的一致共识是,美国是挑起冷战的 罪魁祸首。冷战结束后,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 不少新观点,总的来看,有以下几点:(1)认为冷战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2)认为英国在冷战起源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彼得一世改革
(一)背景。17世纪,俄国与西欧各国相比,仍十分落后。尽管在冶金、制革、造纸、玻璃等行业中也出现了一些手工工场,但总计不过30余家,而且除个别外商开办的之外,全都使用农奴工人。商业也有所发展,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全俄市场开始形成。正因为在落后的俄国出现了这些新的因素,所以社会上很多地主和商人便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希望国家为经济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统治阶级中有眼光的人也在寻求摆脱国家落后状态的途径,彼得一世的改革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实施的。
(二)内容。(1)军事上,实行义务征兵制,创建海军。根据这个制度,每年农民和农奴按一定比例都要应征入伍,贵族服役也要从当兵开始,然后才能升任军官。为训练军官,彼得一世开办炮兵学校、海军学院和军医学校等,军官都要经过专门的学习。他引进国外的新式武器与战略战术,建立了俄国第一支海军。(2)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学习西欧先进科学技术。彼得一世大力提倡发展工商业,下令由政府出面兴办手工农场,也鼓励私人办工场。他调拨大批皇室农奴到工场做工,允许私人手工工场主购买农奴去做工,甚至可以整村购买。在外贸方面,他实行了高关税等保护主义政策。为发展工商业,从国外招聘大量技术专家,允许他们在俄国办厂,并给他们以宗教宽容与司法特权。与此同时,他还派遣大批留学生去西欧学习,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及工程技术。(3)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和行政区划。他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以参政院为权利枢纽,下设行政、外交、陆军、海军、财政、司法、工商、矿务各部。为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他参照西方的模式进行行政改革。他还把教会置于政府管辖下,设立宗教院进行管理,大教长的职位被取消,教士一律从国家领取薪金,这样,教会就成了国家政权的一部分。1708年,他把全国分为8个大省,大省长直属中央政府。1719年,他又重新划分全国为50个较小的省,省以下再设更小的区划。由于这些改革,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建立起来。(4)文化上,简化俄文字母,提倡西欧生活方式。他仿效西方,创办科学院、医科学校、数学学校、出版报纸,组织人翻译外国书籍,引进公历与俄历并用,规定在宫廷中用法语对话,还引进了芭蕾舞艺术等。此外,他还下令进行了文字改革,改革后的文字一直沿用到十月革命前。
(三)评价。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为俄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体制的演进和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彼得的现代化主要是以倡导科技发展实业为目标的,没有也从来不想触动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
2018吉林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萨拉米斯战役(萨拉米湾海战)
萨拉米斯海战是希波战争中双方舰队在萨拉米斯海湾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斗。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100个民族组成的30万大军、战舰1207艘,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分水陆两路远征希腊。希腊联军只有陆军11万,战舰400艘,且被封在萨拉米斯海湾内。希腊舰队成两线队形突然发起攻击,发挥其船小灵活、在狭窄海湾运转自如的优势,以接舷战和撞击战反复突击波斯舰队。经过一天激战,波斯舰队遭到重创,被迫撤退。萨拉米斯海战奠定了雅典海上帝国的基础,强大无比的波斯帝国却从此走向衰落。
2.丕平献土
加洛林王朝国王丕平同教皇的政治交易。756年6月,法兰克王丕平应教皇的请求,出兵征服了伦巴德人,并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罗马城及其原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文那总督管区划归教皇管辖,这便是教会史上所称的“丕平献土”,也是教皇国的起始。754年,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来到巴黎,在圣丹尼斯教堂为丕平涂油加冕。
3.尼克松主义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和纲领的统称。美国总统尼克松制定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为了保住霸权地位,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对外政策方针。尼克松在1970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使“尼克松主义”不仅成为规定美国的海外义务及其与盟友的关系,而且成为对苏对华政策的指导原则。
4.大陆封锁政策
拿破仑一世对英国实行的战争封锁体系。拿破仑在特拉发加海战被迫放弃侵英计划后,转而对英实行经济封锁,以切断英国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为此,法国于1806—1807年先后颁布数条敕令,禁止同英国及属地进行贸易往来。大陆封锁体系几乎囊括整个欧洲大陆。这一政策虽给英国造成了严重困难,但英国实施的反封锁亦给法国和大陆各国造成严重后果。随着法军军事优势的丧失,大陆封锁体系于1812年后逐步瓦解
5.富尔顿演说
1946年1月邱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反苏演说。1946年月1月?16日,丘吉尔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赴美国。3月5日,他应邀前往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演说题目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史称?“铁幕”演说。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丘吉尔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美国政府利用丘吉尔的演说,奏响了“冷战”的序曲。
6.德川幕府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设立的幕府(1603-1868年)。又名“江户幕府”。1615年,德川家康在大阪之战中消灭了丰臣氏的残余势力,完成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此时期形成了由幕府和藩国共同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 天皇的权力进一步丧失;等级制度严格;儒学特别是理学,受到幕府的赏识和推崇,成为维护幕藩体制的官学;对外实行锁国政策。1868年被推翻。
四,论述题
1.古罗马对外扩张
(一)过程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罗马的扩张步骤是:公元前3世纪前期,罗马发动对意大利南部希腊城邦的战争统一意大利半岛。后通过第一、第二次布匿战争击败迦太基,控制地中海西部地区。公元前3世纪后期和公元前2世纪前期,通过马其顿战争征服了希腊,又通过第三次布匿战争消灭了迦太基,征服了北非。
(二)影响
罗马的对外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生理,不仅确立了罗马人在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地位,而且也为罗马和意大利经济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创造了条件。正是在征服和战争的影响下,罗马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奴隶制经济有了充分的发展;大土地所有制明显增长;金融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本有了巨大的发展;骑士阶层的兴起与发展。
2.中世纪城市形成
(一)兴起原因。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幸存的罗马城市,二是新兴的日耳曼城市。10世纪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西欧城市开始勃兴。从产生的时间和地区上来看,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这些地方在9世纪或者更早已有城市,其他地区则稍显晚。10-11世纪,法国北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以及邻近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的城市纷纷兴起。14-15世纪以后,一些西欧城市逐步由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发展成地区性的经济中心,其中少数则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或国际大都市。
(二)历史意义。从经济方面来看,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从13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从政治方面来看,城市兴起的政治影响是巨大 的,市民要求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13-14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先后形成议会君主制,实现王权的强化,逐渐形成了以强大王权为基础的民族国家。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动,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并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三)影响: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产生并取代封建制起过重大作用。(1)中古西欧的城市一产生就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的兴起标志着封建经济结构分解的开始。西欧城市的手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业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使城市成为西欧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工商业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且为资本原始积累做了准备。(2)城市的兴起还使西欧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政体形式发生了变化。城市兴起后,市民阶层产生,他们构成反封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城市的发展,国王与市民结盟,西欧一些国家的政体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分裂割据的领主君主制过渡为等级君主制,16世纪以后又过渡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则在王权的庇护下得到迅速发展。(3)西欧封建社会初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人的入侵,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法律和科学消失。城市兴起后,兴建了许多世俗学校,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向整个封建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掀起了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

两大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3.冷战的起源
冷战期间,美国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产生于40 年代末的正统学派,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作出的 “勇敢反应”,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第二种是产生于60年代的修正学派,认为冷战是由美国最先引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其物质基础是在二战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力量;第三种是产生于70年代的后修正学派。该学派认为,冷战 是由美国和苏联双方作用的结果,他们认为战后苏联的行动是“矛盾的”“防御的”,其能力也是有限的,而杜鲁门政府曲解了苏联的行为,忽视了斯大林的保守主义,夸大了苏联的威胁,错误地把第三世界的反殖民主义运动看作是苏联扩张共产主义的工具,导致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失误。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学者又提出一些观点,大 致分三种:第一种观点重申美国早期正统学派的观点,强调是苏联挑起的冷战;第二 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综合引起的,是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 等方面对立的结果。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 的,而是美苏双方对战后国际形势错误判断造成的。
冷战结束前,中国史学界围绕冷战起源问题的一致共识是,美国是挑起冷战的 罪魁祸首。冷战结束后,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 不少新观点,总的来看,有以下几点:(1)认为冷战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2)认为英国在冷战起源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彼得一世改革
(一)背景。17世纪,俄国与西欧各国相比,仍十分落后。尽管在冶金、制革、造纸、玻璃等行业中也出现了一些手工工场,但总计不过30余家,而且除个别外商开办的之外,全都使用农奴工人。商业也有所发展,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全俄市场开始形成。正因为在落后的俄国出现了这些新的因素,所以社会上很多地主和商人便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希望国家为经济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统治阶级中有眼光的人也在寻求摆脱国家落后状态的途径,彼得一世的改革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实施的。
(二)内容。(1)军事上,实行义务征兵制,创建海军。根据这个制度,每年农民和农奴按一定比例都要应征入伍,贵族服役也要从当兵开始,然后才能升任军官。为训练军官,彼得一世开办炮兵学校、海军学院和军医学校等,军官都要经过专门的学习。他引进国外的新式武器与战略战术,建立了俄国第一支海军。(2)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学习西欧先进科学技术。彼得一世大力提倡发展工商业,下令由政府出面兴办手工农场,也鼓励私人办工场。他调拨大批皇室农奴到工场做工,允许私人手工工场主购买农奴去做工,甚至可以整村购买。在外贸方面,他实行了高关税等保护主义政策。为发展工商业,从国外招聘大量技术专家,允许他们在俄国办厂,并给他们以宗教宽容与司法特权。与此同时,他还派遣大批留学生去西欧学习,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及工程技术。(3)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和行政区划。他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以参政院为权利枢纽,下设行政、外交、陆军、海军、财政、司法、工商、矿务各部。为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他参照西方的模式进行行政改革。他还把教会置于政府管辖下,设立宗教院进行管理,大教长的职位被取消,教士一律从国家领取薪金,这样,教会就成了国家政权的一部分。1708年,他把全国分为8个大省,大省长直属中央政府。1719年,他又重新划分全国为50个较小的省,省以下再设更小的区划。由于这些改革,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建立起来。(4)文化上,简化俄文字母,提倡西欧生活方式。他仿效西方,创办科学院、医科学校、数学学校、出版报纸,组织人翻译外国书籍,引进公历与俄历并用,规定在宫廷中用法语对话,还引进了芭蕾舞艺术等。此外,他还下令进行了文字改革,改革后的文字一直沿用到十月革命前。
(三)评价。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为俄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体制的演进和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彼得的现代化主要是以倡导科技发展实业为目标的,没有也从来不想触动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