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17聊城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聊城大学2019年)

2017聊城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伯罗奔尼撒战争
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期间双方曾几度停战,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2.圣德太子
593年,推古女皇立厩户皇子为太子即圣德太子(574-622)。并由其出任摄政,开始推行改革。(1)制定“冠位十二阶”,由朝廷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2)制定“十七条宪法”作为贵族和官员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初步确定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原则。(3)建立与中国隋朝对等的直接联系,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并积极鼓励佛教。这些改革为日后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他的改革主要是文化精神方面的,没有触及部民制的基础。622年圣德太子病故。
3.巴比伦之囚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耶路撒冷犹太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的事件。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次年攻陷耶路撒冷,该城大部分

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的犹太人得以重返耶路撒冷。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4.光荣革命
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政变。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传统地将这次事件称之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1685年,查理二世病死,詹姆斯继位以后,开始了全面的天主教复辟。为了阻止天主教的恢复;辉格党与托利党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王。辉格党与托利党就决定等他死后迎立他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1688年11月,在国会迎接下,威廉率领荷兰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仓惶逃往法国。1689年2月6日,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这就是威廉三世在英国统治的开始。这次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立宪君主制。
5.第一次工业革命
亦称产业革命,有些著作也称科技革命。在世界近代史上先后出现第一次、第二次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一词为恩格斯在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首先使用。第一次工业革命通常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它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从棉纺织业发明织布机、纺纱机开始,逐步发展到采掘、冶金、机器制造和运输行业等部门也广泛使用大机器,至18世纪80年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工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也是“蒸汽时代”的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在英国基本完成第一次产业革命。随后,美、法、德、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在19世纪内先后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6.魏玛宪法
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宪法。1918年,德国推翻帝制后,建立共和国,1919年制定《德意志共和国宪法》。因在魏玛制定,又名《魏玛宪法》。全文分两部分:(1)联邦的组织和职权;(2)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33年,希特勒建立独裁统治,用紧急命令宣布《魏玛宪法》中关于人民权利的条文停止生效,又制定了《消除人民与国家痛苦法》(即《授权法》),规定政府可以自行制定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魏玛宪法》因而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魏玛宪法》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1949)所代替,后者在一定程度上仍继承了该宪法的传统。
7.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创立的经济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
8.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苏共二十大闭幕前夕,赫鲁晓夫个与会代表作了长达4个小时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西方称之为秘密报告。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揭露斯大林制造个人崇拜,违背集体领导原则,滥用权力,破坏法制,镇压群众,造成卫国战争的失利等严重罪行,并把产生个人崇拜的根源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不良品质。秘密报告敢于揭露和反对个人崇拜,解放思想,表现出赫鲁晓夫的非凡勇气与胆略,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但是,赫鲁晓夫受思想水平所限,对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较为肤浅,未从制度上究其根源。此外,在东西方冷战的格局下,过度否定斯大林在客观上也加剧了西方反苏反共的浪潮。
二、简答题
1.简述希波战争的原因、影响
(一)希波战争的原因。
希波战争的直接原因在于波斯对小亚希腊人的压迫以及由此引起的反抗和雅典等邦的干预,较深层的原因则是波斯统治者拓疆辟土的侵略野心及其对希腊各邦发展造成的严重威胁。希波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的米利都暴动。
(二)希波战争的过程。
希波战争从公元前500年起至公元前449年结束,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前500?前479年),波斯军队对希腊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公元前492年,波斯对希腊本土发动第一次进攻,但由于海军遭遇风暴,陆军遭到色雷斯人的进攻,半途而废。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第二次进攻希腊,在马拉松平原登陆后,直指雅典。当时波斯陆海军人数在5万以上,而雅典只有1万人,在雅典指挥官米太亚德的指挥下,希腊方面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光辉胜利。公元前480年,薛西斯率波斯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希腊,在中希腊的主要道口温泉关,波斯军战胜了由李奥尼达率领的希腊联军。公元前480年秋,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湾重创波斯海军,是希波战争的转折点。
第二个阶段(前479?前449),主要是希腊人进一步解放爱琴海上和小亚沿岸的希腊城邦。公元前449年,双方缔结和约,波斯承认小亚各希腊城邦的独立,希波战争正式结束。
(三)希波战争的结果。
公元前449年,雅典和波斯都苦于难以彻底战胜对方,不得不握手言和,签署停战协定。波斯放弃爱琴海的霸权,允许小亚希腊城邦独立。因雅典谈判代表是卡利阿斯,故此和平协定又称《卡利阿斯和约》。希波战争至此以希腊,尤其是雅典的胜利而告终结。
(四)希波战争希腊取胜的原因。
希波战争中希腊取胜,首先是因为在战争的前期阶段,希腊人所进行的是为独立和自由而进行的正义战争;其次,在几次决定性的战役中,希腊将领指挥、布局得当;再次,希腊人是本土作战,熟悉地形,便于补给兵源和装备。而这些有利因素都是波斯军队所不具备的。
(五)希波战争的历史意义。
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希腊的胜利,使希腊各邦解除了波斯侵略的威胁,免遭东方专制主义的统治,得以继续保持自己历史发展的特点,为日后的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础。
希波战争波斯虽败,但波斯帝国仍在继续发展。希波战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分庭抗礼、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希波战争对希腊两个最重要城邦——斯巴达和雅典的影响尤为重大。对斯巴达而言,大量战利品的流入以及与外界的频繁接触,使斯巴达原有的经济和朴素的生活失去了平衡,原已平息的矛盾重新出现,斯巴达在希腊城邦中的军事统帅地位受到来自雅典的挑战;对雅典而言,大量的战俘和战利品使雅典的奴隶 制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因平民尤其是第四等级公民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主势力增强,促使雅典民主政治更加完善,战争使雅典成为全希腊的海上强国,通过提洛同盟,雅典帝国的势力迅速膨胀,为以后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埋下了隐患。
2.简析斯巴达克起义爆发的过程、意义
(一)过程。公元前73-前71年,意大利本土爆发了以斯巴达克为首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斯巴达克起义。斯巴达克是色雷斯人,在与罗马的战争中被俘并沦为角斗奴。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率同伴70余人逃至维苏威火山起义。公元前72年,队伍达12万人。斯巴达克率军北进,直抵波河流域。接着,又挥师南下,指向罗马城。罗马元老院授克拉苏以独裁官的权力,全力镇压起义。斯巴达克绕过罗马城,率军至半岛南端,欲渡海去西西里,未成。此时,克拉苏尾随而至。并在半岛最狭窄处设防线,堵截起义军归路。起义军回师突破克拉苏防线,向半岛东南岸挺进。在进军途中起义队伍发生分裂,力量削弱。公元前71年,双方在阿普利亚进行决战,起 义军失败,斯巴达克牺牲。
(二)历史意义。斯巴达克起义极大地动摇了罗马奴隶制基础。奴隶主被迫对剥削奴隶和经营田产的方式作出某些改变,并开始改变控制奴隶的方法和对奴隶的态度。他们尽量收买不同种族的奴隶,避免把同族的奴隶集中使用,提防他们联合在一起。奴隶主开始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奴隶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隶就在这样的方式下开始演化为 “隶农”,而释放奴隶的数目也渐渐增多。上述情况到公元1世纪后就更为普遍。斯巴达克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过程,推进了罗马奴隶社会的发展。
3.简述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列举三位代表人物
18世纪全欧性的思想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的继续和发展,并带有明确的政治革命的性质。启蒙知识分子崇尚理性,认为要用建立在理性之上的科学文化知识去启迪人们摆脱愚味。
(一)背景。(1)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推翻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2)在17-1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和以魁奈为首的重农学派。
伏尔泰对天主教会做了大胆的攻击,但又承认有必要保留宗教,认为宗教可以维系人心巩固社会秩序;他提倡自然权利说,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赞成“开明专制”,认为 “开明”的君主通过改革就可过渡到君主立宪制;要求改革刑法,反对刑法过于残酷;认为国家权利应由少数人即富人掌握。
孟德斯鸠论证了社会现象的规律性,认为政治制度决定了法律的精神和立法的内容,他重视政治制度的作用,将政体分为三种类型,但反对三种政体以外的暴君政体。认为只有实行三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三者分开才能避免暴政,同时又提出了三个权利相互制约的重要性。
卢梭不但是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其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认为人生而是平等的、自由的,主张桿卫人民主权的思想,反对富人剥削、压迫穷人的不公平现象。其理想中的国家是一个小型的民主共和国,认为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要求建立经常性的人民监督制度,并设计了一个社会经济改革方案,提议改革税制,征收遗产税和累进税等。
4.简述凡尔赛体系的矛盾
(1)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构成这一体系的几个条约对战败国是相当苛刻的,这必然会加剧战败国的复仇心理。随着战败国国力的恢复与增长,他们要求改变旧秩序的企图就越来越强烈。
(2)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以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列强继续争夺霸权,这是该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3)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列强最初企图消灭,继而孤立的反共反苏立场对其对外政策及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4)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列强虽慑于民族解放斗争的声势,在瓜分殖民地方面采取了“委任统治”形式,但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战后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有力地冲击着这一体系。
三、论述题
1.结合史实,分析冷战兴起的原因
“冷战”(cold war)是指二战后美、苏及其各自的盟国之间采用的除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是二战后美苏之间冷战形成的标志。美苏冷战贯穿了二战后近50年历史,直到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冷战才最终结束。冷战对二战后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对世界影响之大是难以估量的。
二战后冷战形成的原因众说纷纭,绝大部分学者都承认冷战的起源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上,二战引起的世界力量对比变化为两大阵营的出现以及美苏两大国干预全球事务的可能性提供了条件;主观上,美苏两国(尤其是美国)凭借其在二次大战中取得的优势地位企图在世界范围内扩展自己的影响或建立安全地带,从而引起与另一强的利益冲突和战略目标的对抗。美苏双方决策者都过多地局限于自己的局部利益,激化了彼此的矛盾。由于兵戎相争并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不符合战争刚刚结束这样一种外在的环境,冷战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上看,冷战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是美苏双方共同促成的。美国在其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其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与它的实力同步膨胀起来。美国这种霸权野心受到了来自苏联、东欧和觉醒了的亚非人民的强烈反对。正是由于苏联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了美国的称霸计划,导致了二战期间美苏同盟的瓦解和美国对苏联“冷战”遏制的产生。
对于苏联来说,冷战的产生也与其在战后初期所实行的“安全带”政策有关。苏联为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前哨阵地,严防帝国主义的插手干预,从而在苏联与西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建立了一个有利于苏联的安全地带,从而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力、确保国家安全创造条件。苏联的安全带政策必然与美国的全球扩张策略产生矛盾,冷战也就不可避免了。
2.结合和世界近现代史和当代史相关内容,论述美国黑人地位的历史变迁,并谈谈你的体会(略)
3.你认为在世界历史上,哪一场战争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简要介绍其爆发背景和进程,重点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经济上,一战后德国利用英法矛盾和美国的经济扶植,再次超过英法;日本利用“一战”期间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获得的利益,迅速发展起来。政治上,德国、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经济大危机中更是建立了极权统治——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则继续发展了民主政治。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再次改变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且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分割世界。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战胜国与战胜国、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受压制国家一直希望能改变这一政治格局。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惩罚性的规定在德国人民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战胜国意大利因英法没有履行大战前的承诺而不满;华盛顿体系使日本在军事、中国问题方面受到压制。因此,德、意、日三国都迫切希望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经济大危机的影响。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打起了贸易壁垒战。严重依赖美国的德国与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都无法通过自身内部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摆脱危机,只能借助原有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行疯狂的对外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二)主要战场转折性战役
(一)苏德战场。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此次战役严重削弱了德军力量,迫使其在主要方向上转入战略防御。同时,德国的国际地位开始动摇,其仆从国开始对希特勒丧失信心。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二)北非战场。1942年10月23日,英军向德军发动了进攻,拉开了阿拉曼战役的序幕。在英军强大的攻势下,德军向西节节败退,于1943年2月退至突尼斯边境固守。1943年5月7日,盟军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5月13日,无路可退的德意军队全部投降,北非战事至此结束。突尼斯之战的胜利和阿拉曼战役一起,彻底扭转了北非和地中海战场的形势。这是反法西斯阵营继斯大林格勒战役之的又一重大胜利,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转折之一。
(三)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4日至5日,日、美两国舰队在中途岛海面展开了一次海空大战。日军损失4艘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22架飞机。美方损失航空母舰和驱逐舰各1艘、飞机147架。开战以来9日本赖以取胜的航空母舰以及训练有素的舰载机飞行员,在中途岛海战中损失惨重,日本从此丧失了中太平洋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
(三)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全世界军民死亡6000多万人,消耗军费13000亿美元,物资损失42700亿美元。但是以反法西斯力量的胜利而告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人类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
(1)战争彻底地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政治力量的重大变化。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战败,英、法势力被削弱,欧洲尤其是西欧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与欧洲地位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和军事强国,并在政治上把西欧、美洲和日本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苏联虽然在经济上逊于美国,但在军事和政治上十分强大,是战后唯一有力量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于是以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代替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的国际政治格局。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又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的催化剂。 这一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运用国家的力量把资本主义经济纳入战时轨道, 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巨大发展,如对整个经济生活建立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 机制,国家军事订货的规模空前庞大,国家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等,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的军事需要,使交战各国倾全力去发展相应的制胜武器,从而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原子弹的制造引发了一场能源革命;火箭技术的发展打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大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导致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一系列欧亚国家走上社会主道路创造了条件,战后社会主义超越一国范围而成为世界体系。规模空前的反法西斯战争,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亚非拉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
2017聊城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伯罗奔尼撒战争
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期间双方曾几度停战,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2.圣德太子
593年,推古女皇立厩户皇子为太子即圣德太子(574-622)。并由其出任摄政,开始推行改革。(1)制定“冠位十二阶”,由朝廷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2)制定“十七条宪法”作为贵族和官员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初步确定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原则。(3)建立与中国隋朝对等的直接联系,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并积极鼓励佛教。这些改革为日后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他的改革主要是文化精神方面的,没有触及部民制的基础。622年圣德太子病故。
3.巴比伦之囚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耶路撒冷犹太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的事件。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次年攻陷耶路撒冷,该城大部分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的犹太人得以重返耶路撒冷。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4.光荣革命
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政变。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传统地将这次事件称之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1685年,查理二世病死,詹姆斯继位以后,开始了全面的天主教复辟。为了阻止天主教的恢复;辉格党与托利党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王。辉格党与托利党就决定等他死后迎立他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1688年11月,在国会迎接下,威廉率领荷兰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仓惶逃往法国。1689年2月6日,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这就是威廉三世在英国统治的开始。这次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立宪君主制。
5.第一次工业革命
亦称产业革命,有些著作也称科技革命。在世界近代史上先后出现第一次、第二次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一词为恩格斯在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首先使用。第一次工业革命通常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它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从棉纺织业发明织布机、纺纱机开始,逐步发展到采掘、冶金、机器制造和运输行业等部门也广泛使用大机器,至18世纪80年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工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也是“蒸汽时代”的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在英国基本完成第一次产业革命。随后,美、法、德、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在19世纪内先后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6.魏玛宪法
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宪法。1918年,德国推翻帝制后,建立共和国,1919年制定《德意志共和国宪法》。因在魏玛制定,又名《魏玛宪法》。全文分两部分:(1)联邦的组织和职权;(2)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33年,希特勒建立独裁统治,用紧急命令宣布《魏玛宪法》中关于人民权利的条文停止生效,又制定了《消除人民与国家痛苦法》(即《授权法》),规定政府可以自行制定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魏玛宪法》因而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魏玛宪法》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1949)所代替,后者在一定程度上仍继承了该宪法的传统。
7.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创立的经济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
8.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苏共二十大闭幕前夕,赫鲁晓夫个与会代表作了长达4个小时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西方称之为秘密报告。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揭露斯大林制造个人崇拜,违背集体领导原则,滥用权力,破坏法制,镇压群众,造成卫国战争的失利等严重罪行,并把产生个人崇拜的根源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不良品质。秘密报告敢于揭露和反对个人崇拜,解放思想,表现出赫鲁晓夫的非凡勇气与胆略,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但是,赫鲁晓夫受思想水平所限,对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较为肤浅,未从制度上究其根源。此外,在东西方冷战的格局下,过度否定斯大林在客观上也加剧了西方反苏反共的浪潮。
二、简答题
1.简述希波战争的原因、影响
(一)希波战争的原因。
希波战争的直接原因在于波斯对小亚希腊人的压迫以及由此引起的反抗和雅典等邦的干预,较深层的原因则是波斯统治者拓疆辟土的侵略野心及其对希腊各邦发展造成的严重威胁。希波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的米利都暴动。
(二)希波战争的过程。
希波战争从公元前500年起至公元前449年结束,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前500?前479年),波斯军队对希腊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公元前492年,波斯对希腊本土发动第一次进攻,但由于海军遭遇风暴,陆军遭到色雷斯人的进攻,半途而废。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第二次进攻希腊,在马拉松平原登陆后,直指雅典。当时波斯陆海军人数在5万以上,而雅典只有1万人,在雅典指挥官米太亚德的指挥下,希腊方面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光辉胜利。公元前480年,薛西斯率波斯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希腊,在中希腊的主要道口温泉关,波斯军战胜了由李奥尼达率领的希腊联军。公元前480年秋,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湾重创波斯海军,是希波战争的转折点。
第二个阶段(前479?前449),主要是希腊人进一步解放爱琴海上和小亚沿岸的希腊城邦。公元前449年,双方缔结和约,波斯承认小亚各希腊城邦的独立,希波战争正式结束。
(三)希波战争的结果。
公元前449年,雅典和波斯都苦于难以彻底战胜对方,不得不握手言和,签署停战协定。波斯放弃爱琴海的霸权,允许小亚希腊城邦独立。因雅典谈判代表是卡利阿斯,故此和平协定又称《卡利阿斯和约》。希波战争至此以希腊,尤其是雅典的胜利而告终结。
(四)希波战争希腊取胜的原因。
希波战争中希腊取胜,首先是因为在战争的前期阶段,希腊人所进行的是为独立和自由而进行的正义战争;其次,在几次决定性的战役中,希腊将领指挥、布局得当;再次,希腊人是本土作战,熟悉地形,便于补给兵源和装备。而这些有利因素都是波斯军队所不具备的。
(五)希波战争的历史意义。
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希腊的胜利,使希腊各邦解除了波斯侵略的威胁,免遭东方专制主义的统治,得以继续保持自己历史发展的特点,为日后的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础。
希波战争波斯虽败,但波斯帝国仍在继续发展。希波战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分庭抗礼、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希波战争对希腊两个最重要城邦——斯巴达和雅典的影响尤为重大。对斯巴达而言,大量战利品的流入以及与外界的频繁接触,使斯巴达原有的经济和朴素的生活失去了平衡,原已平息的矛盾重新出现,斯巴达在希腊城邦中的军事统帅地位受到来自雅典的挑战;对雅典而言,大量的战俘和战利品使雅典的奴隶 制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因平民尤其是第四等级公民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主势力增强,促使雅典民主政治更加完善,战争使雅典成为全希腊的海上强国,通过提洛同盟,雅典帝国的势力迅速膨胀,为以后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埋下了隐患。
2.简析斯巴达克起义爆发的过程、意义
(一)过程。公元前73-前71年,意大利本土爆发了以斯巴达克为首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斯巴达克起义。斯巴达克是色雷斯人,在与罗马的战争中被俘并沦为角斗奴。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率同伴70余人逃至维苏威火山起义。公元前72年,队伍达12万人。斯巴达克率军北进,直抵波河流域。接着,又挥师南下,指向罗马城。罗马元老院授克拉苏以独裁官的权力,全力镇压起义。斯巴达克绕过罗马城,率军至半岛南端,欲渡海去西西里,未成。此时,克拉苏尾随而至。并在半岛最狭窄处设防线,堵截起义军归路。起义军回师突破克拉苏防线,向半岛东南岸挺进。在进军途中起义队伍发生分裂,力量削弱。公元前71年,双方在阿普利亚进行决战,起 义军失败,斯巴达克牺牲。
(二)历史意义。斯巴达克起义极大地动摇了罗马奴隶制基础。奴隶主被迫对剥削奴隶和经营田产的方式作出某些改变,并开始改变控制奴隶的方法和对奴隶的态度。他们尽量收买不同种族的奴隶,避免把同族的奴隶集中使用,提防他们联合在一起。奴隶主开始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奴隶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隶就在这样的方式下开始演化为 “隶农”,而释放奴隶的数目也渐渐增多。上述情况到公元1世纪后就更为普遍。斯巴达克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过程,推进了罗马奴隶社会的发展。
3.简述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列举三位代表人物
18世纪全欧性的思想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的继续和发展,并带有明确的政治革命的性质。启蒙知识分子崇尚理性,认为要用建立在理性之上的科学文化知识去启迪人们摆脱愚味。
(一)背景。(1)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推翻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2)在17-1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和以魁奈为首的重农学派。
伏尔泰对天主教会做了大胆的攻击,但又承认有必要保留宗教,认为宗教可以维系人心巩固社会秩序;他提倡自然权利说,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赞成“开明专制”,认为 “开明”的君主通过改革就可过渡到君主立宪制;要求改革刑法,反对刑法过于残酷;认为国家权利应由少数人即富人掌握。
孟德斯鸠论证了社会现象的规律性,认为政治制度决定了法律的精神和立法的内容,他重视政治制度的作用,将政体分为三种类型,但反对三种政体以外的暴君政体。认为只有实行三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三者分开才能避免暴政,同时又提出了三个权利相互制约的重要性。
卢梭不但是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其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认为人生而是平等的、自由的,主张桿卫人民主权的思想,反对富人剥削、压迫穷人的不公平现象。其理想中的国家是一个小型的民主共和国,认为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要求建立经常性的人民监督制度,并设计了一个社会经济改革方案,提议改革税制,征收遗产税和累进税等。
4.简述凡尔赛体系的矛盾
(1)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构成这一体系的几个条约对战败国是相当苛刻的,这必然会加剧战败国的复仇心理。随着战败国国力的恢复与增长,他们要求改变旧秩序的企图就越来越强烈。
(2)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以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列强继续争夺霸权,这是该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3)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列强最初企图消灭,继而孤立的反共反苏立场对其对外政策及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4)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列强虽慑于民族解放斗争的声势,在瓜分殖民地方面采取了“委任统治”形式,但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战后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有力地冲击着这一体系。
三、论述题
1.结合史实,分析冷战兴起的原因
“冷战”(cold war)是指二战后美、苏及其各自的盟国之间采用的除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是二战后美苏之间冷战形成的标志。美苏冷战贯穿了二战后近50年历史,直到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冷战才最终结束。冷战对二战后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对世界影响之大是难以估量的。
二战后冷战形成的原因众说纷纭,绝大部分学者都承认冷战的起源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上,二战引起的世界力量对比变化为两大阵营的出现以及美苏两大国干预全球事务的可能性提供了条件;主观上,美苏两国(尤其是美国)凭借其在二次大战中取得的优势地位企图在世界范围内扩展自己的影响或建立安全地带,从而引起与另一强的利益冲突和战略目标的对抗。美苏双方决策者都过多地局限于自己的局部利益,激化了彼此的矛盾。由于兵戎相争并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不符合战争刚刚结束这样一种外在的环境,冷战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上看,冷战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是美苏双方共同促成的。美国在其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其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与它的实力同步膨胀起来。美国这种霸权野心受到了来自苏联、东欧和觉醒了的亚非人民的强烈反对。正是由于苏联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了美国的称霸计划,导致了二战期间美苏同盟的瓦解和美国对苏联“冷战”遏制的产生。
对于苏联来说,冷战的产生也与其在战后初期所实行的“安全带”政策有关。苏联为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前哨阵地,严防帝国主义的插手干预,从而在苏联与西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建立了一个有利于苏联的安全地带,从而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力、确保国家安全创造条件。苏联的安全带政策必然与美国的全球扩张策略产生矛盾,冷战也就不可避免了。
2.结合和世界近现代史和当代史相关内容,论述美国黑人地位的历史变迁,并谈谈你的体会(略)
3.你认为在世界历史上,哪一场战争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简要介绍其爆发背景和进程,重点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经济上,一战后德国利用英法矛盾和美国的经济扶植,再次超过英法;日本利用“一战”期间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获得的利益,迅速发展起来。政治上,德国、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经济大危机中更是建立了极权统治——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则继续发展了民主政治。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再次改变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且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分割世界。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战胜国与战胜国、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受压制国家一直希望能改变这一政治格局。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惩罚性的规定在德国人民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战胜国意大利因英法没有履行大战前的承诺而不满;华盛顿体系使日本在军事、中国问题方面受到压制。因此,德、意、日三国都迫切希望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经济大危机的影响。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打起了贸易壁垒战。严重依赖美国的德国与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都无法通过自身内部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摆脱危机,只能借助原有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行疯狂的对外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二)主要战场转折性战役
(一)苏德战场。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此次战役严重削弱了德军力量,迫使其在主要方向上转入战略防御。同时,德国的国际地位开始动摇,其仆从国开始对希特勒丧失信心。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二)北非战场。1942年10月23日,英军向德军发动了进攻,拉开了阿拉曼战役的序幕。在英军强大的攻势下,德军向西节节败退,于1943年2月退至突尼斯边境固守。1943年5月7日,盟军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5月13日,无路可退的德意军队全部投降,北非战事至此结束。突尼斯之战的胜利和阿拉曼战役一起,彻底扭转了北非和地中海战场的形势。这是反法西斯阵营继斯大林格勒战役之的又一重大胜利,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转折之一。
(三)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4日至5日,日、美两国舰队在中途岛海面展开了一次海空大战。日军损失4艘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22架飞机。美方损失航空母舰和驱逐舰各1艘、飞机147架。开战以来9日本赖以取胜的航空母舰以及训练有素的舰载机飞行员,在中途岛海战中损失惨重,日本从此丧失了中太平洋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
(三)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全世界军民死亡6000多万人,消耗军费13000亿美元,物资损失42700亿美元。但是以反法西斯力量的胜利而告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人类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
(1)战争彻底地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政治力量的重大变化。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战败,英、法势力被削弱,欧洲尤其是西欧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与欧洲地位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和军事强国,并在政治上把西欧、美洲和日本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苏联虽然在经济上逊于美国,但在军事和政治上十分强大,是战后唯一有力量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于是以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代替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的国际政治格局。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又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的催化剂。 这一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运用国家的力量把资本主义经济纳入战时轨道, 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巨大发展,如对整个经济生活建立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 机制,国家军事订货的规模空前庞大,国家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等,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的军事需要,使交战各国倾全力去发展相应的制胜武器,从而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原子弹的制造引发了一场能源革命;火箭技术的发展打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大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导致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一系列欧亚国家走上社会主道路创造了条件,战后社会主义超越一国范围而成为世界体系。规模空前的反法西斯战争,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亚非拉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