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聊城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聊城大学2018年)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 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2014聊城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2.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年,英法两国发生的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战争原因较为复杂,包括王位继承问题、领土争端以及对佛兰德尔的争夺。1337年,两国宣战,战争初期英国占据优势;至圣女贞德出现,激发了法国的民族意识,法国开始转败为胜。1453年,法国收复了除加莱外的全部领土,百年战争结束。百年战争对两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英法民族国家的产生。
3.马斯顿荒原战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国会军与王党军队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1643年,议会和苏格兰签订了一份“神圣的同盟和公约”,根据这个条约,1644年,苏格兰军队与托马斯?费尔法克斯所领导的北部军队以及曼彻斯特和克伦威尔领导的东部联盟所组成的联军,在英格兰北部的马斯顿草原与王党军队展开大会战,克伦威尔率领的军队英勇善战,从而扭转了战局,击溃王党军队。国会军由此转败为胜。
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反对资本家剥削的两次起义。这是历史上工人阶级最早的武装起义。里昂是法国丝织业的中心,当时织工受尽工场主和包买商的残酷剥削,1831年11月21日,里昂织工在“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下,举行起义。战斗3天,曾占领全城。但到12月3日为政府军所镇压。恩格斯认为“这是第一次工人起义”。1834年4月9日,里昂工人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为反对逮捕工人领袖和颁布禁止工人集会结社的法令,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起义工人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最后被镇压。恩格斯指出,里昂工人起义表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5.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发生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的刺杀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检阅奥匈帝国军队演习时,被塞尔维亚秘密民族主义组织“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并于28日正式宣战。该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6.鲁尔危机
20世纪20年代因德国赔款问题引起的国际冲突事件。德国的赔款问题是凡尔赛和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1922年7月,德国政府以通货膨胀、财政危机为理由,请求延期支付赔款。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约10万军队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德国政府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宣布停付一切赔款。占领鲁尔使法德两败俱伤,并加深了英法之间的矛盾,为美国插手赔款问题创造了条件。
7.雅尔塔会议
又称克里米亚会议。 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内容为:(1)处置德国问题。决定对德国分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德国赔偿问题。(2)波兰问题。确定波兰疆界;以卢布林临时政府为基础改组,成立波兰临时统一政府。(3)联合国问题。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确定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4)远东问题。苏联同意在欧战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讨论了有关南斯拉夫、三国外长会议以及遣送战俘等问题。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并发表了《克里米亚声明》。
8.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之间的冲突。 1962年10月,美国空军侦察发现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22日,美国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并以战争相威胁。28日,赫鲁晓夫被迫同意停止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并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的结果,它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
二、简答题
1.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内容。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兼仲裁”,全权进行宪政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
(1)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遭受的奴役。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雅典公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放,同时永远禁止放债时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担保,也就是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
(2)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并规定相应的义务和权利,取消以前的贵族、农 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一等级的财产资格为每年按谷物、油、酒等收入总计达 500麦斗以上;第二等级是收入300麦斗以上者;第三等级的标准则是200麦斗以上;其余收入不及200麦斗者统归入第四等级。分等级的目的是为了分配政治权利: 第一级可任执政、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级与第一级同,唯不得任司库;第三级可任低级官职,与执政官等高官则无缘;第四级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和其他等级一样充当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3)设立新的政权机构,贵族会议大受限制。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会议,由4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第四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四百人会议获得原属贵族会议的众多权力,如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提出议案,成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等。另一新机构是陪审法庭,它不仅参与例行审判,还接受上诉案件,等于雅典的最高法院。各级公民都可通过抽签任职,审案时投票作出判决。
(4)颁布促进工商业的法规,例如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禁止除橄榄油以外的其他粮食出口;对度量衡和币制进行改革,使雅典更好地开展对外贸易。
(二)历史意义。梭伦改革是雅典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消灭了债务奴隶制,恢复并稳定了独立的小农经济,缓和了公民社会的矛盾,为雅典公民集体的健康发展、形成自主独立的公民意识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基础。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重新配置了国家权力,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使普通公民能够参与决定国家命运和自身利益的政治活动,使政体向着民主制方向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改革采取与斯巴达截然不同的措施,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的经济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简述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的意义
(1)日耳曼人的征服摧毁了腐朽的罗马奴隶制,为西欧封建因素的成长扫除了障碍。
(2)日耳曼人的征服改变了西欧的土地占有形式。罗马的奴隶主大土地所有制瓦解后,日耳曼人重新分配的土地慢慢转化为个体小农土地。后在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的基础上,西欧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
(3)日耳曼人的征服还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日耳曼人氏族内部发生分化,封建主、农奴和依附农逐渐形成。
(4)日耳曼人的征服使西欧文明的重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西欧内陆地区,由城市转至乡村。
(5)日耳曼人的征服客观上整合了罗马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等三种异元文化,促成了中古西欧文化——拉丁基督教文化的形成。
3. 美国西进运动的过程及意义
(一)西进运动的进程。在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中,东部居民和新移民源源不断地向西移居,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最初,移民主要到“旧西部”即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定居。从19世纪20年代起,出现了越过密西西比河向“新西部”移民的高潮。40年代兴起的“俄勒冈热”和“加利福尼亚热”(淘金热)导致了对这些地区的兼并。到19世纪60年代,俄亥俄河和密苏里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发展成美国的“小麦王国”,也被称作“面包篮”。与此同时,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逐渐形成“棉花王国”。自19世纪中叶起,各种工业陆续扩散到西部地区,导致工业中心逐渐西移。
(二)影响。(1)在西进运动中,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进行大规模的驱杀,将多数印第安人部落迁出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在迁徙过程中,大批印第安人死于疾病、饥饿和劳累。(2)西进运动也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民主化的进程。美国政府早就规定对新兼并的土地实行国有化并向移民出售(1785年法令)和平等建州(1787年《西北条约》)。《西北条约》规定,凡有6万自由居民并建立民选议会的领地均可平等地加入合众国。(3)西进运动造就了大量的独立农民,经济平等促进了政治自由平等;新开拓的西部最初几乎没有有组织的政治生活,反而有利于社会流动和政治开放。在民主选举基础上建立的新州,不仅促进了联邦共和国在广袤大陆上的扩展,而且推动了东部各州普遍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也正是围绕西部新建州社会制度的斗争,最终导致了消灭奴隶制的内战。(4)西进运动对美国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那种“拓荒精神”(勇敢冒险、乐观进取、顽强自立、务实、自由平等),成为美利坚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4.?试论拿破仑战争。
(一)战争经过。
(1)1799年10月拿破仑从埃及回国,通过雾月十八日政变成为法国的军事独裁者,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为巩固政权,于1800年再次率军远征意大利。1800年6月在马伦戈战役中击溃奥军主力,不久法军占领意大利全境,次年签订《吕内维尔和约》。1802年3月同英国签订《亚眠和约》,第二次反法联盟解散。
(2)1805年4月,以英国为首的第三次反法联盟形成。10月,拿破仑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败于英国,遂放弃渡海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挥师东进。在乌尔姆战役中击溃奥军,11月占领维也纳。其时,俄、奥组成联军,于12月同法军交战于奥斯特利茨,最后法军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奥地利被迫求和,同月签订《普列斯堡和约》,第三次反法联盟瓦解。
(3)1806年9月英国又策划建成第四次反法联盟,10月14日法军在耶拿战役中 击败普军主力。1807年2月和6月法军在东普鲁士的埃劳战役和弗里德兰战役中先后击败俄军数万人,7月签订《提尔西特和约》,第四次反法联盟又告失败。
(4)此后,拿破仑先后侵占葡萄牙和西班牙,遭到当地人民的抵抗。1809年1月第五次反法联盟组成,拿破仑在埃克米尔等战役中击败奥地利军队后,于5月13日再次占领维也纳。7月在瓦格拉姆战役中大败奥军,10月,法、奥签订和约,第五次反法联盟结束。
(5)1812年6月拿破仑调集五十万大军远征俄国,企图打败俄国,称霸全欧。最初法军经艰苦作战获胜,可锐气受挫。9月法军占领莫斯科,但该城已为俄军焚毁,法军遂被迫放弃莫斯科。10月开始后撤,在严寒和饥饿中复遭俄军打击,损失惨重。
(6)1813年第六次反法联盟结成。8月法军初在德累斯顿战役中获胜,但寡不 敌众,终在莱比锡战役中失败。1814年3月巴黎失陷,4月拿破仑宣布退位。次年3 月,拿破仑发动政变,恢复帝位,建立“百日王朝”,第七次反法联盟又复形成。1815 年6月,法军同反法联军在滑铁卢展开决战,法军最终战败。拿破仑战争结束。
(二)评价。拿破仑战争的主旨是保卫法国革命成果,反抗侵略,打击欧洲君主国武装干涉,维护法兰西的民族尊严,但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后,逐渐演变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扩张和争霸欧洲的性质。
5. 简述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1、法西斯运动产生的背景。初期是作为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激进主义运动而出现的。德国作为战败国接受战胜国的宰割;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传统;德国拥有民族复仇心理,为法西斯产生创造了条件。
2、1919 年 1 月德国工人党产生,是纳粹党的起源。9 月希特勒加入后,为之制定了党纲,提出了一系列民族主义、社会沙文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激进主义的思想,并将其改名为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还设计了党旗与党徽。1923 年发动“啤酒馆政变”失败。在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中重新崛起。1930年 9 月参加国会选举,一举成为德国第二大政党。
3、第三帝国的建立及其专制独裁统治
1932 年 7 月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被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3月兴登堡去世,希特勒继任总统,并将总统与总理职位合二为一,称为元首,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国。之后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其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
6.“第三条道路”的基本主张有哪些
亦称“中间道路”,是指英国工党和西欧左翼政党为解决当今全球化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治国理论,实际就是“介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福利国家之间的中间道路”,以工党首相布莱尔为代表。在经济问题上,介于自由放任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之间;在福利问题上,力求在权利和义务之间保持平衡。“第三条道路”具有民主社会主义的实用主义特征,在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社会民主主义与传统的保守主义之间,寻求针对福利国家结构性问题的审慎的解决方案。
第三条道路主要内容为:在社会民主主义的基础上,肯定自由市场的价值,强调解除管制、地方分权(非核心化)和低税赋等政策。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德国总理格哈特·施罗德以及西班牙总理萨帕特罗等人的政策就体现了“第三种道路”的核心理念。
在比尔·克林顿领导下的美国参议院中间党派,强调政府在财政上的保守、用一系列所谓“工作福利”的政策来代替旧有的“高福利”政策以及对于自由市场的维护功能。但是同时,这些政治家避免将自身与纯粹的“自由放任主义”经济学和其他自由主义相混同。
一般认为,第三条道路不是一种意识形态,因为其不涉及到政治运动。试图将第三条道路政治化的努力被称为激进中间派。
三、论述题
1.罗马共和制向元首制转变述论
罗马共和国、共和制向帝国、元首制过渡的必然性:
第一个方面,古代罗马的对外扩张。从公元前3世纪中期开始,罗马共和国在统一意大利半岛的基础上,先后通过布匿战争、西班牙战争、马其顿战争等完成了对迦太基、西班牙、希腊和小亚细亚的征服。这使得罗马共和国的疆域横跨欧、亚、非三洲,此时的罗马已经成为了一个城邦共和制下的“帝国”。国家版图的日益扩大,中央和地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积压。
第二个方面,罗马国内经济的发展。罗马的对外扩张和掠夺促进了罗马国内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罗马人从被侵略者手里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侵占了大片土地,虏获了大批的奴隶。,经济上的另一个主要变化就是大地产的形成和小农的破产。大征服以后,罗马的贵族集团以权谋私侵吞征服地,并且与骑士集团一起在农村兼并土地。这种做法使得一度缓和的土地矛盾重新尖锐起来。因此所造成的小农破产的现象促使了流氓无产者的出现,并且直接动摇了罗马城邦共和制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城邦共和制的覆亡已成必然。
第三个方面,罗马军事制度的变革以自由民为主的罗马公民兵曾在对外扩张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地产的形成和小农破产现象的越发严重,公民兵制无兵可征。这直接影响到了罗马军队的兵员和战斗力。朱古达战争中罗马军队的一再失利,表明原有的公民兵制已无法适应现实的要求。
第四个方面,阶级关系的变化。首先是骑士阶层的兴起。罗马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过程中,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致力于发财致富的骑士们富有起来。罗马在完成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之后,在地方行省上实行包税制。如此一来受益最大的就是由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充当的包税商人,而这一部分人大多数出自骑士阶层。这时,骑士已经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社会性阶层。它逐步取代了新贵族,成为了仅次于元老阶层并有能力与之相对抗的金融贵族阶层,并开始演变为国家重要的阶级基础,阶级矛盾的激化。公元前73年爆发的斯巴达克奴隶起义,进一步加深了城邦共和制的危机,迫使统治阶级认识到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更为有力的统治方式来加强对国家的统治。
第五个方面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在格拉古兄弟改革中,改革者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共和政体采取了一系列企图逆转小农破产现象的措施。但最终因无法与强大的贵族反动势力想抵抗,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马略上台后推行的军事制度改革为以后苏拉独裁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苏拉通过各种政治手段,建立起了罗马历史上的第一个独裁统治。他加强了对元老院和立法权的控制严格了高层官吏的升迁制度,剥夺了保民官的权利从而大权独揽。苏拉开创了埋葬共和制的先例,推动了罗马政体转变的历史进程。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了“奥古斯都”的尊号。罗马帝国的历史从此开始。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最终促成了罗马共和制向元首制的转变。
第六个方面,罗马社会公德的变迁。在罗马征服地中海之前,罗马公民道德高尚、民风淳朴。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阶级矛盾的激化。罗马共和国内的破产小农成为权贵门客或流氓无产者,形成了罗马国内社会的一个寄生阶层。罗马公民贪图利益的风气迅速发展,并产生了暴民政治的思想倾向。这使的军事独裁者更有可能获得公民的支持,从而确立政治独裁统治。
2.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何特点?主要影响是什么?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 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 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
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第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心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和采掘业转移到重工业,建立起了一系列新的属于制造业的重工业部门。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促成了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业、汽车工业,同时通过技术变革改造了旧工业部门如钢铁工业;
②导致大规模企业的出现,适应大企业规模要求的股份公司在19 世纪最后30 年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垄断组织也逐渐出现并壮大;
③在生产管理方面引起重大变革,企业开始注重发展科学化的现代管理方式,如美国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④初步创造出世界经济体系:欧洲资本向全世界输出,建立了金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重工业成为欧美国家的主导,使生产规模更大,引起了生产管理的革命,也为垄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根据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一)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新政实施分为1933-1935年、1935-1939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在复兴和救济,第二阶段重点在改革。在“新政”实施期间,政府和国会总共颁发了700多个法令,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改革政治体制等方面。
(1)在财政金融方面。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整顿破产银行的大权,由政府提供35亿美元贷款, 助大银行复业。1935年政府又颁布了新的《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资金以上的一切州银行都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由一个中央委员会对各联邦银行进行直接管理。为了加强美国对外的经济地位,罗斯福政府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19日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到同 年10月,美元贬值约30%。这一举措,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2)在工业生产措施方面。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新政”的核心与基础。规定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以避免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法令还对劳资关系作了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推选代表与资方集体商订雇佣合同的权利,资本家必须接受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对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较大的作用。
(3)在节制农业方面。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根据该法,政府设立了农业经济调整署,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克服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政府对缩减农业产量的农业主进行补贴,并给予贷款。这些措施,使农产品价格逐渐回升,促进了农业的复苏。1938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在丰年时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价格。
(4)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直接救济失业者和贫穷者。除了直接救济外,政府更多地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失业和贫穷者进行救济。1935年8月14 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又称《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慈善团体提供救济的传 统,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开始了“福利国家”的实验。
(5)制定劳工立法,调整劳资关系。为缓和劳资矛盾,罗斯福敦促国会于1935年7月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资本家不能禁止工人罢工;成立劳资关系署,调查调解劳资纠纷。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周的最高工作时数和每小时的最低工资额,并禁止使用童工。
(6)在政府体制改革方面。新政时期,罗斯福全面扩张了总统权力,逐步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新格局。他颁布行政命令改组、合并和取消一些行政 机构。1939年4月,国会通过了《政府机构改组法》。1939年9月8日,总统颁布了第8248号行政改革命令,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办事机构,从而确立了以预算局为中枢的管理体系。
(二)罗斯福新政的意义。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新政”以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解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其次,由于政府通过国会新的立法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前所未有的干预,从而大大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最后,“新政”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
?
2014聊城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2.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年,英法两国发生的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战争原因较为复杂,包括王位继承问题、领土争端以及对佛兰德尔的争夺。1337年,两国宣战,战争初期英国占据优势;至圣女贞德出现,激发了法国的民族意识,法国开始转败为胜。1453年,法国收复了除加莱外的全部领土,百年战争结束。百年战争对两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英法民族国家的产生。
3.马斯顿荒原战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国会军与王党军队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1643年,议会和苏格兰签订了一份“神圣的同盟和公约”,根据这个条约,1644年,苏格兰军队与托马斯?费尔法克斯所领导的北部军队以及曼彻斯特和克伦威尔领导的东部联盟所组成的联军,在英格兰北部的马斯顿草原与王党军队展开大会战,克伦威尔率领的军队英勇善战,从而扭转了战局,击溃王党军队。国会军由此转败为胜。
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反对资本家剥削的两次起义。这是历史上工人阶级最早的武装起义。里昂是法国丝织业的中心,当时织工受尽工场主和包买商的残酷剥削,1831年11月21日,里昂织工在“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下,举行起义。战斗3天,曾占领全城。但到12月3日为政府军所镇压。恩格斯认为“这是第一次工人起义”。1834年4月9日,里昂工人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为反对逮捕工人领袖和颁布禁止工人集会结社的法令,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起义工人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最后被镇压。恩格斯指出,里昂工人起义表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5.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发生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的刺杀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检阅奥匈帝国军队演习时,被塞尔维亚秘密民族主义组织“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并于28日正式宣战。该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6.鲁尔危机
20世纪20年代因德国赔款问题引起的国际冲突事件。德国的赔款问题是凡尔赛和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1922年7月,德国政府以通货膨胀、财政危机为理由,请求延期支付赔款。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约10万军队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德国政府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宣布停付一切赔款。占领鲁尔使法德两败俱伤,并加深了英法之间的矛盾,为美国插手赔款问题创造了条件。
7.雅尔塔会议
又称克里米亚会议。 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内容为:(1)处置德国问题。决定对德国分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德国赔偿问题。(2)波兰问题。确定波兰疆界;以卢布林临时政府为基础改组,成立波兰临时统一政府。(3)联合国问题。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确定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4)远东问题。苏联同意在欧战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讨论了有关南斯拉夫、三国外长会议以及遣送战俘等问题。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并发表了《克里米亚声明》。
8.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之间的冲突。 1962年10月,美国空军侦察发现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22日,美国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并以战争相威胁。28日,赫鲁晓夫被迫同意停止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并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的结果,它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
二、简答题
1.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内容。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兼仲裁”,全权进行宪政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
(1)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遭受的奴役。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雅典公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放,同时永远禁止放债时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担保,也就是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
(2)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并规定相应的义务和权利,取消以前的贵族、农 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一等级的财产资格为每年按谷物、油、酒等收入总计达 500麦斗以上;第二等级是收入300麦斗以上者;第三等级的标准则是200麦斗以上;其余收入不及200麦斗者统归入第四等级。分等级的目的是为了分配政治权利: 第一级可任执政、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级与第一级同,唯不得任司库;第三级可任低级官职,与执政官等高官则无缘;第四级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和其他等级一样充当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3)设立新的政权机构,贵族会议大受限制。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会议,由4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第四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四百人会议获得原属贵族会议的众多权力,如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提出议案,成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等。另一新机构是陪审法庭,它不仅参与例行审判,还接受上诉案件,等于雅典的最高法院。各级公民都可通过抽签任职,审案时投票作出判决。
(4)颁布促进工商业的法规,例如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禁止除橄榄油以外的其他粮食出口;对度量衡和币制进行改革,使雅典更好地开展对外贸易。
(二)历史意义。梭伦改革是雅典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消灭了债务奴隶制,恢复并稳定了独立的小农经济,缓和了公民社会的矛盾,为雅典公民集体的健康发展、形成自主独立的公民意识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基础。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重新配置了国家权力,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使普通公民能够参与决定国家命运和自身利益的政治活动,使政体向着民主制方向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改革采取与斯巴达截然不同的措施,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的经济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简述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的意义
(1)日耳曼人的征服摧毁了腐朽的罗马奴隶制,为西欧封建因素的成长扫除了障碍。
(2)日耳曼人的征服改变了西欧的土地占有形式。罗马的奴隶主大土地所有制瓦解后,日耳曼人重新分配的土地慢慢转化为个体小农土地。后在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的基础上,西欧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
(3)日耳曼人的征服还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日耳曼人氏族内部发生分化,封建主、农奴和依附农逐渐形成。
(4)日耳曼人的征服使西欧文明的重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西欧内陆地区,由城市转至乡村。
(5)日耳曼人的征服客观上整合了罗马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等三种异元文化,促成了中古西欧文化——拉丁基督教文化的形成。
3. 美国西进运动的过程及意义
(一)西进运动的进程。在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中,东部居民和新移民源源不断地向西移居,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最初,移民主要到“旧西部”即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定居。从19世纪20年代起,出现了越过密西西比河向“新西部”移民的高潮。40年代兴起的“俄勒冈热”和“加利福尼亚热”(淘金热)导致了对这些地区的兼并。到19世纪60年代,俄亥俄河和密苏里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发展成美国的“小麦王国”,也被称作“面包篮”。与此同时,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逐渐形成“棉花王国”。自19世纪中叶起,各种工业陆续扩散到西部地区,导致工业中心逐渐西移。
(二)影响。(1)在西进运动中,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进行大规模的驱杀,将多数印第安人部落迁出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在迁徙过程中,大批印第安人死于疾病、饥饿和劳累。(2)西进运动也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民主化的进程。美国政府早就规定对新兼并的土地实行国有化并向移民出售(1785年法令)和平等建州(1787年《西北条约》)。《西北条约》规定,凡有6万自由居民并建立民选议会的领地均可平等地加入合众国。(3)西进运动造就了大量的独立农民,经济平等促进了政治自由平等;新开拓的西部最初几乎没有有组织的政治生活,反而有利于社会流动和政治开放。在民主选举基础上建立的新州,不仅促进了联邦共和国在广袤大陆上的扩展,而且推动了东部各州普遍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也正是围绕西部新建州社会制度的斗争,最终导致了消灭奴隶制的内战。(4)西进运动对美国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那种“拓荒精神”(勇敢冒险、乐观进取、顽强自立、务实、自由平等),成为美利坚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4.?试论拿破仑战争。
(一)战争经过。
(1)1799年10月拿破仑从埃及回国,通过雾月十八日政变成为法国的军事独裁者,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为巩固政权,于1800年再次率军远征意大利。1800年6月在马伦戈战役中击溃奥军主力,不久法军占领意大利全境,次年签订《吕内维尔和约》。1802年3月同英国签订《亚眠和约》,第二次反法联盟解散。
(2)1805年4月,以英国为首的第三次反法联盟形成。10月,拿破仑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败于英国,遂放弃渡海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挥师东进。在乌尔姆战役中击溃奥军,11月占领维也纳。其时,俄、奥组成联军,于12月同法军交战于奥斯特利茨,最后法军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奥地利被迫求和,同月签订《普列斯堡和约》,第三次反法联盟瓦解。
(3)1806年9月英国又策划建成第四次反法联盟,10月14日法军在耶拿战役中 击败普军主力。1807年2月和6月法军在东普鲁士的埃劳战役和弗里德兰战役中先后击败俄军数万人,7月签订《提尔西特和约》,第四次反法联盟又告失败。
(4)此后,拿破仑先后侵占葡萄牙和西班牙,遭到当地人民的抵抗。1809年1月第五次反法联盟组成,拿破仑在埃克米尔等战役中击败奥地利军队后,于5月13日再次占领维也纳。7月在瓦格拉姆战役中大败奥军,10月,法、奥签订和约,第五次反法联盟结束。
(5)1812年6月拿破仑调集五十万大军远征俄国,企图打败俄国,称霸全欧。最初法军经艰苦作战获胜,可锐气受挫。9月法军占领莫斯科,但该城已为俄军焚毁,法军遂被迫放弃莫斯科。10月开始后撤,在严寒和饥饿中复遭俄军打击,损失惨重。
(6)1813年第六次反法联盟结成。8月法军初在德累斯顿战役中获胜,但寡不 敌众,终在莱比锡战役中失败。1814年3月巴黎失陷,4月拿破仑宣布退位。次年3 月,拿破仑发动政变,恢复帝位,建立“百日王朝”,第七次反法联盟又复形成。1815 年6月,法军同反法联军在滑铁卢展开决战,法军最终战败。拿破仑战争结束。
(二)评价。拿破仑战争的主旨是保卫法国革命成果,反抗侵略,打击欧洲君主国武装干涉,维护法兰西的民族尊严,但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后,逐渐演变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扩张和争霸欧洲的性质。
5. 简述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1、法西斯运动产生的背景。初期是作为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激进主义运动而出现的。德国作为战败国接受战胜国的宰割;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传统;德国拥有民族复仇心理,为法西斯产生创造了条件。
2、1919 年 1 月德国工人党产生,是纳粹党的起源。9 月希特勒加入后,为之制定了党纲,提出了一系列民族主义、社会沙文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激进主义的思想,并将其改名为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还设计了党旗与党徽。1923 年发动“啤酒馆政变”失败。在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中重新崛起。1930年 9 月参加国会选举,一举成为德国第二大政党。
3、第三帝国的建立及其专制独裁统治
1932 年 7 月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被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3月兴登堡去世,希特勒继任总统,并将总统与总理职位合二为一,称为元首,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国。之后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其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
6.“第三条道路”的基本主张有哪些
亦称“中间道路”,是指英国工党和西欧左翼政党为解决当今全球化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治国理论,实际就是“介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福利国家之间的中间道路”,以工党首相布莱尔为代表。在经济问题上,介于自由放任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之间;在福利问题上,力求在权利和义务之间保持平衡。“第三条道路”具有民主社会主义的实用主义特征,在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社会民主主义与传统的保守主义之间,寻求针对福利国家结构性问题的审慎的解决方案。
第三条道路主要内容为:在社会民主主义的基础上,肯定自由市场的价值,强调解除管制、地方分权(非核心化)和低税赋等政策。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德国总理格哈特·施罗德以及西班牙总理萨帕特罗等人的政策就体现了“第三种道路”的核心理念。
在比尔·克林顿领导下的美国参议院中间党派,强调政府在财政上的保守、用一系列所谓“工作福利”的政策来代替旧有的“高福利”政策以及对于自由市场的维护功能。但是同时,这些政治家避免将自身与纯粹的“自由放任主义”经济学和其他自由主义相混同。
一般认为,第三条道路不是一种意识形态,因为其不涉及到政治运动。试图将第三条道路政治化的努力被称为激进中间派。
三、论述题
1.罗马共和制向元首制转变述论
罗马共和国、共和制向帝国、元首制过渡的必然性:
第一个方面,古代罗马的对外扩张。从公元前3世纪中期开始,罗马共和国在统一意大利半岛的基础上,先后通过布匿战争、西班牙战争、马其顿战争等完成了对迦太基、西班牙、希腊和小亚细亚的征服。这使得罗马共和国的疆域横跨欧、亚、非三洲,此时的罗马已经成为了一个城邦共和制下的“帝国”。国家版图的日益扩大,中央和地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积压。
第二个方面,罗马国内经济的发展。罗马的对外扩张和掠夺促进了罗马国内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罗马人从被侵略者手里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侵占了大片土地,虏获了大批的奴隶。,经济上的另一个主要变化就是大地产的形成和小农的破产。大征服以后,罗马的贵族集团以权谋私侵吞征服地,并且与骑士集团一起在农村兼并土地。这种做法使得一度缓和的土地矛盾重新尖锐起来。因此所造成的小农破产的现象促使了流氓无产者的出现,并且直接动摇了罗马城邦共和制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城邦共和制的覆亡已成必然。
第三个方面,罗马军事制度的变革以自由民为主的罗马公民兵曾在对外扩张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地产的形成和小农破产现象的越发严重,公民兵制无兵可征。这直接影响到了罗马军队的兵员和战斗力。朱古达战争中罗马军队的一再失利,表明原有的公民兵制已无法适应现实的要求。
第四个方面,阶级关系的变化。首先是骑士阶层的兴起。罗马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过程中,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致力于发财致富的骑士们富有起来。罗马在完成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之后,在地方行省上实行包税制。如此一来受益最大的就是由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充当的包税商人,而这一部分人大多数出自骑士阶层。这时,骑士已经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社会性阶层。它逐步取代了新贵族,成为了仅次于元老阶层并有能力与之相对抗的金融贵族阶层,并开始演变为国家重要的阶级基础,阶级矛盾的激化。公元前73年爆发的斯巴达克奴隶起义,进一步加深了城邦共和制的危机,迫使统治阶级认识到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更为有力的统治方式来加强对国家的统治。
第五个方面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在格拉古兄弟改革中,改革者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共和政体采取了一系列企图逆转小农破产现象的措施。但最终因无法与强大的贵族反动势力想抵抗,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马略上台后推行的军事制度改革为以后苏拉独裁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苏拉通过各种政治手段,建立起了罗马历史上的第一个独裁统治。他加强了对元老院和立法权的控制严格了高层官吏的升迁制度,剥夺了保民官的权利从而大权独揽。苏拉开创了埋葬共和制的先例,推动了罗马政体转变的历史进程。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了“奥古斯都”的尊号。罗马帝国的历史从此开始。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最终促成了罗马共和制向元首制的转变。
第六个方面,罗马社会公德的变迁。在罗马征服地中海之前,罗马公民道德高尚、民风淳朴。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阶级矛盾的激化。罗马共和国内的破产小农成为权贵门客或流氓无产者,形成了罗马国内社会的一个寄生阶层。罗马公民贪图利益的风气迅速发展,并产生了暴民政治的思想倾向。这使的军事独裁者更有可能获得公民的支持,从而确立政治独裁统治。
2.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何特点?主要影响是什么?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 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 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第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心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和采掘业转移到重工业,建立起了一系列新的属于制造业的重工业部门。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促成了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业、汽车工业,同时通过技术变革改造了旧工业部门如钢铁工业;
②导致大规模企业的出现,适应大企业规模要求的股份公司在19 世纪最后30 年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垄断组织也逐渐出现并壮大;
③在生产管理方面引起重大变革,企业开始注重发展科学化的现代管理方式,如美国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④初步创造出世界经济体系:欧洲资本向全世界输出,建立了金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重工业成为欧美国家的主导,使生产规模更大,引起了生产管理的革命,也为垄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根据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一)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新政实施分为1933-1935年、1935-1939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在复兴和救济,第二阶段重点在改革。在“新政”实施期间,政府和国会总共颁发了700多个法令,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改革政治体制等方面。
(1)在财政金融方面。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整顿破产银行的大权,由政府提供35亿美元贷款, 助大银行复业。1935年政府又颁布了新的《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资金以上的一切州银行都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由一个中央委员会对各联邦银行进行直接管理。为了加强美国对外的经济地位,罗斯福政府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19日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到同 年10月,美元贬值约30%。这一举措,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2)在工业生产措施方面。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新政”的核心与基础。规定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以避免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法令还对劳资关系作了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推选代表与资方集体商订雇佣合同的权利,资本家必须接受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对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较大的作用。
(3)在节制农业方面。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根据该法,政府设立了农业经济调整署,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克服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政府对缩减农业产量的农业主进行补贴,并给予贷款。这些措施,使农产品价格逐渐回升,促进了农业的复苏。1938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在丰年时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价格。
(4)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直接救济失业者和贫穷者。除了直接救济外,政府更多地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失业和贫穷者进行救济。1935年8月14 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又称《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慈善团体提供救济的传 统,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开始了“福利国家”的实验。
(5)制定劳工立法,调整劳资关系。为缓和劳资矛盾,罗斯福敦促国会于1935年7月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资本家不能禁止工人罢工;成立劳资关系署,调查调解劳资纠纷。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周的最高工作时数和每小时的最低工资额,并禁止使用童工。
(6)在政府体制改革方面。新政时期,罗斯福全面扩张了总统权力,逐步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新格局。他颁布行政命令改组、合并和取消一些行政 机构。1939年4月,国会通过了《政府机构改组法》。1939年9月8日,总统颁布了第8248号行政改革命令,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办事机构,从而确立了以预算局为中枢的管理体系。
(二)罗斯福新政的意义。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新政”以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解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其次,由于政府通过国会新的立法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前所未有的干预,从而大大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最后,“新政”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
?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