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跨专业考研有多难

可以说,选择跨专业考研的人,大多源于对本专业现状或者未来出路的不满,基于对目标专业特别感兴趣或者以之当作理想的情况,不是没有,但只是少数,这是现实。

但正是因为出发的这一步,对未来的自己意义重大,才更难以抉择。尤其是当做出这种选择的主体,当代大学生,社会阅历社会经验并不丰富,甚至已经吃过高考志愿填报失误的“历史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这么多的学科门类,加上二级学科,加上不同高校可能对于专业名称的命名差异或者介绍资料的差异,这些信息轰炸之下,有多少考生在定考研跨考目标的时候,没有困惑和犹豫呢?现实中,困惑的人比比皆是,甚至于有一些考生备考到了半程,发现自己选择错误,需要重新调整。

(二)难在需要收集更多信息

跨专业考研的考生,相对于本专业考研的备考生,往往对于信息收集能力的要求更高。从最基本的跨考一般政策和学校具体政策,再到备考科目尤其是专业课的资料收集,无一不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这在本专业考研的备考中,往往需要花的时间精力是更少的。

而另外的,跨专业考研信息收集的难度,也同时体现在信息筛选和质量审核把控的难度更大上。由于缺乏专业底蕴,由于缺乏同专业学长的人脉支持,对于目标学校,目标专业资料权威性以及具体情况的认知,往往不够充分,于是就需要在这方面花上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获取去筛选,提高了备考难度。

(三)难在备考压力更大

一年时间复习三年内容?这在跨专业考研的考生中,是基本普遍存在的!当然本专业考研的备考生,有一部分的学生,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哈哈哈,问问自己大学前三年都主要去干了啥)

言归正传,跨专业考研备考,首先是备考内容,尤其是专业课本身的难度相对较大;其次则是面临的来自于同辈的、社会世俗的甚至于家庭的、自己给自己的压力,通常因为前路更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备考的压力更大一些。

简言之,一般而言,时间更紧,任务更重!

以上便是跨专业考研比较普遍存在的困难。

但是必须要

补充说明的是:困难年年有,上岸也年年有!困难就是用来克服的不是么?以下我们就更加具体的分析一下,跨专业考研其他方面的内容。

可以适当歇息一下,但

别分心哦,继续以下的内容:

二、跨专业考研决策须知:

(一)“为什么要跨专业考研”必须要明确

为了理想为了兴趣搞科研?如果是这样的答案,你要慎重,审视一下自己的经济基础是否有了一定的基本保障。毕竟跨专业本就不容易,何况还是科研方向,对大多数人来说,跨专业意味着目标专业的基础不会是强项。

为了更好的就业或者摆脱现专业的枯燥乏味或者暗淡前景?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倒也可以考虑,但同时需要对目标专业就业向的了解,更加详细更加全面和客观,对优劣势都要有所了解,而后坚决行动。另外必须从社会大势和实际需求的角度把握选择方向,而不能仅仅只看当下情况。举个简单的例子:某行业或者某专业入学之时和三年后毕业之时,可能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能忽视变化的因素)。

(二)跨专业考研目标专业的报考前置条件(报考政策

)必须要关注

并不是所有专业都支持跨专业考,不同学校同一专业也并不一定跨考条件相同,这个是决定跨专业考之前必须要明确的。了解的渠道有:每年的报考指南,往期学长的经验,院校研究生院政策咨询等等。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步必须要做到位。

(三)跨专业考研目标专业的报考前置能力或者个人资质要求必须要清楚

这方面相对于上面第二条,不同的地方在于,这里强调的是软实力。比如有些院校要求跨考必须达到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等等。类似工商管理必须要求至少有三年工作经验(显性的);并且最好有管理经验(隐性的,尤其是考名校的话,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所以几乎必备)。也就是说这类前置能力或者个人资质要求,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必须要有所了解有所准备!

(四)跨专业考研目标专业的毕业去向要关心

从长远来看,跨考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不管是科研向还是就业向,跨专业考研,毕业之后基本的走向必须要关心。这里面既包括比较宏观的专业本身的行业走向之类的,也包括比较围观具体的具体目标院校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等情况,都要有所了解。

三、跨专业考研备考须知:

(一)策略要清楚,时间要给足

一般情况下,跨专业考研,意味着可能需要花一年甚至更短时间来复习备考别人三年甚至四年的学习内容,尤其是跨度比较大的“跨考”的情况。所以备考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专业课的复习更是如此,这部分涉及到资料的选择,时间的分配等等细节方面的规划,也包括对于整个备考过程中各个科目(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复习重点和时间分配等比较宏观的问题。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