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14湖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4湖南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 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2014湖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巴比伦之囚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耶路撒冷犹太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的事件。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次年攻陷耶路撒冷,该城大部分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的犹太人得以重返耶路撒冷。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2.马拉松战役

是希波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亲率波斯军队入侵希腊,在雅典城东北六十公里的马拉松平原登陆,妄图一举消灭雅典。雅典将军米太亚率领一万希腊联军与波斯军队十万人展开激战。希腊战士为保卫祖国自由的热情所鼓舞,奋起抗击波斯军队,他们从正面发起佯攻,波斯军队突破了希腊的中线,但在两翼希腊军队却取得了胜利,他们于是从两面夹攻突破中线的敌人。乘胜追击,一直把波斯军队追赶到海边,波斯军队慌忙登船而逃。有七条船被希腊军队截住。这次战役波斯军队死亡达六千四百人,而希腊只牺牲一百九十二人。马拉松战役鼓舞全希腊人抗击波斯帝国的决心,对以后各个战役有重要的意义。马拉松战役后,希腊各城市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团结,加强了反对波斯帝国的力量。

3.重商主义

15至18世纪西欧国家的一种经济政策和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经济学说。亚当?斯密称之为“商业的或重商的体系”,故名。中心内容是:货币拥有量是国家贫富的标志,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金银是积累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国家采取鼓励制成品出口、颁布航海法令、大力发展航海业和军需工业、奖励造船、给予贸易公司以垄断特权等方法直接干预经济。早期重商主义持货币差额论,主张禁止硬币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晚期重商主义持贸易差额论,主张发展制造业,扩大外贸出超,以获得大量货币输入。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错误地认为利润来自流通过程,但其对商业保护主义政策在当时曾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重商主义逐渐废弃。

4.1787年宪法

美国宪法,也是近代西方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1787年9月17日费城制宪会议上通过。宪法以三权分立为基本原则。以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实行总统制。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任期4年,有权任命部长、缔结条约,但须经国会同意,国会对总统、部长的渎职行为有权弹劾;国会是立法机关,由参、众两院组成,负责批准条约,制订税率立法。但总统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须经国会批准,任取终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以上三条旨在将立法、行政、司法之权分立,互相制约。宪法同时也带有明显的种族压迫条款,没有触动奴隶制。后增加了10项关于人权的补充条款,规定言论、出版、集会等权利。宪法对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有很大作用,沿用至今。

5.克里米亚战争

亦称东方战争。发生于1853年至1856年的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也是沙俄同英法为争夺巴尔干而进行的战争。19世纪中叶,土耳其成为欧洲列强瓜分的对象。俄国力图击败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插足巴尔干半岛,引起英法的反对。1853年7月3日,俄国出兵占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10月,俄土战争爆发。11月,沙俄海军全歼土耳其舰队直逼君士坦丁堡。1854年3月,英法对俄正式宣战,撒丁王国和奥地利也加入英法一方。后来战事集中在克里米亚半岛,并很快以俄国失败宣告结束。战争加重了俄国的国内危机, 1856年3月签订巴黎和约,俄国让出多瑙河三角洲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并不得在黑海保有舰队。这次战争使沙俄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充分暴露了沙俄农奴制度的腐败与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

6.柏林会议(1884—1885)

1884年在柏林召开的瓜分非洲的国际会议。在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召集下,共有15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签署了总议定书,确认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以个人名义领有刚果自由邦,各国享有自由贸易和在刚果河免税通航自由;划定刚果自由邦与法属.、葡属殖民地的边界;以后任何国家在非洲扩张新的领地必须通告该议定书签字国。此次柏林会议是西方列强疯狂争夺非洲的新起点。

7.威克斯照会

协约国干涉匈牙利革命提出的最后通牒。因由协约国驻布达佩斯军事代表团团长威克斯上校提出,故名。1918年11月16日,匈牙利工人、士兵举行的武装起义取得最后的胜利,推翻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的统治,匈牙利宣布建立共和国。1919年3月20日,协约国发出该通牒,主要内容为:将匈牙利三分之二的领土割让给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给予协约国军队通过匈牙利领土的权利等,否则,将实行全面占领。此通牒激起匈牙利人民的愤慨,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8.《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法意日五国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条约主要内容: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限额及比率、主力舰的排水量限额和各国航空母舰总吨位限额,美、英、日三国在太平洋岛屿和领地的要塞维持现状等。条约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

9.第四点计划

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因为是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侵略计划中的第四点,故名。该计划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是当时实施于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补充。这是一项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和发达的工业来改进和发展不发达地区的新计划。同年6月24日,杜鲁门在致国会的特别咨文中对“第四点计划”的概念作了详尽的阐述。根据“第四点计划”,美国国会于1950年6月通过了“援助不发达国家”的法案。到1951年底“第四点计划”已扩展到33个国家。自1945年7月1日到1967年6月30日,在累计达1172亿美元的美国对外经济和军事援助中30%以上是给予非共产主义的不发达国家。“第四点计划”所开创的一系列对外援助计划,一直延续到今天,对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0.年鉴派史学

20世纪西方史学界的重要学派。1929年,法国史学家马可·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创办《经济和社会史年鉴》(1946年,刊物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反对传统史学,主张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赫、第二代史学家布罗代尔。年鉴学派提出的理论、方法及史学编纂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简答题

11.简述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及后果

(一)原因。(1)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西欧封建主对商品和货币的需求越来越高,仅靠固定的封建地租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奢侈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世袭领地制的确立,为了防止领地的分割,西欧大多实行长子继承制,幼子不能继承领地,成为无地的骑士贵族,加上西欧人口的增长、封建战争和灾荒等原因,造成西欧社会危机。(2)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的怂恿。他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又向往扩大西方教会的势力,企图把东方正教教会置于罗马的控制之下,同时梦想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失去的地盘。西欧商人,尤其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的商人,企图从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垄断地中海贸易,因而积极支持十字军向东扩张。(3)11世纪,近东各国政治形势的变化,为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客观条件。1071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基督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1091年,一支突厥人准备进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危在旦夕。走投无路的皇帝阿历克塞一世(1081-1118年)不得不向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求援。拜占庭帝国的困境,终于成为西欧封建主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在法国的克勒芒宗教大会上号召组织十字军。

(二)影响。(1)对东方人民来说,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一场浩劫,它破坏了生产力,摧残了文化,洗劫了许多城市和乡村,断送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严重地阻碍了近东各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欧洲的广大劳动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牺牲,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2)十字军东征,打破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在东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西欧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和西部地中海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马赛、巴塞罗那等),取得了地中海的商业霸权。(3)十字军东征,对西欧 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部分封建主在东征战争中由于死亡或失败而消耗了力量,而城市却在贸易增长的刺激下得到较快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市民的地位,从而导致等级议会君主制的产生。在城市市民的支持下,王权日益加强起来,进而为西欧各国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4)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大大降低了教会威信,教皇权力走向衰落。十字军东征以后,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拜占庭已失去昔日的繁荣,而西欧人却从拜占庭人和阿拉伯那里获得许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

12.简述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

(一)大化改新的背景:

第一,以血缘氏族为主的部民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日本的统一和中国先进文化输入,使日本在7世纪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这加强了生产过程的个体性,最终动摇了部民制度,动摇了大和国赖以存在的基础。

第二,亚洲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六、七世纪,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与此同时,在朝鲜的势力不断受挫。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非常尖锐: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围绕土地、部民以及控制王权、抑佛与崇佛等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夺。

第四,阶级矛盾也非常尖锐:由于统治阶级的争夺,出现了“老者啖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与母共 死”的惨状及“强盗窃盗并大起之,不可止”的现象。

第五,圣德太子改革为日后日本的文明和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604年制定《宪法十七条》,作为贵族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其中糅合了儒法佛诸家思想,强调君主至上,号召臣民“以和为贵”、“以礼为本”;同时号召崇尚佛教,以佛教的忍耐、善行说教来教化日本臣民,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圣德太子的改革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的基础,但改革主要局限于精神方面,没有触及部民制,加上贵族豪强势力的阻碍,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政治目的无法实现。

第六,日本留学生为大化改新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并成为改革的中间力量:圣德太子时就开始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熟悉了中国的律令制度,回国后创办学馆进行宣传,积极倡导以“法制完备”的唐朝为典范,实行政治改革。中大兄和中臣镰足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二)大化改新的内容:

第一,废除王室和贵族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国家),成为公地和公民。

第二,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农民(公民)班给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食封,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

第三,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

第四,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 设国(省)、郡、里(乡)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三)大化改新的评价:

大化改新是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在遣唐留学生的影响和支持下,以“法制完备”的唐代集权制国家为典范,为建立天皇中心主义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改革确立了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把从前占有土地和部民、 独立性很强的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限制了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法,改变了国家的性质,即将部民奴隶制生产关系变成了封建生产关系。班田收授法就是国家以班给口分田为条件而确立起来的封建租佃关系。

第三,把广大部民(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但是,改革也有一定的局限:第一,农民负担过重,不堪忍受。除交纳税外,还要自行运到京城,还要服各种徭役、兵役。第二,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土地私有,在口分田之外,贵族官僚还有职田、位田和功田,寺院和神社也占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经营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私有土地所有者 与国家争夺劳动力、兼并土地留下了隐患。8世纪末班田便近废弛。

13.简述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学说

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近代“政治学之父”。《君主论》是他的代表作,完整地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全书系统地阐述了君主统治的各种方式和君主夺权治国的策略思想与政治权术。马基雅维利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以人的眼光来观察政治,使政治摆脱了宗教和道德的束缚,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他的政治学说的世俗性,即 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用人的眼光而不是用神的眼光来研究政治学说。他的政治 学说为当时反神学、反教会、反封建的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第二个特点是他研究政治理论不从道德观念出发。因此,他颂扬明君、歌颂强者、崇尚暴力、摒弃道德,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意大利的统一,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统一和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进步要求。

14.简述赫鲁晓夫改革

(一)批判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这一时期苏联政治生活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开始了反对个人崇拜的斗争。在深入批判个人崇拜的基础上,苏联还进行了加强集体领导、改进苏维埃制度、建立干部更新制度等一系列政治体制的改革。

(二)调整农业政策和改进农业管理体制。如: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改革收购制度:减轻私人副业税收,有限制地鼓励发展私人副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给农庄、农场以较大的自主权;加大规模垦荒,种植玉米;取消拖拉机站;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投资;等等。这些措施对苏联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些措施缺乏科学论证,急功近利,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

(三)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赫鲁晓夫执政后,针对旧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1)在计划方面,逐渐将权力从中央下放到各部和各加盟共和国,扩大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的预算权。(2)对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进行大改组。改组的基本原则是把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中心从中央移到地方,由按部门管理改为按地区管理。 (3)开展“利别尔曼建议”讨论,强调发挥经济核算和利润的刺激作用。1962年9月9日,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认为促进生产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他把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克服国家和企业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利别尔曼建议”讨论的意义在于明确指出了国家与企业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为以后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三、论述题

15.试论共和初年罗马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历史影响

(一)原因。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是罗马共和国早期一大主题。平民和贵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关系,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平民展开反对贵族的斗争,要求分得土地,取消债务奴役,同时在政治上也要求维护人身自由和合法权益,特别是富裕平民要求享受与贵族平等的权利,参与政权,结束贵族独揽大权的局面。

(二)过程。平民对贵族斗争的第一个胜利是保民官的设立。公元前494年,平民因不堪忍受债务奴役举行第一次撤离,当时罗马面临外敌侵袭的紧张局势,平民的撤离使贵族大为惊慌。贵族不得不与平民协商,承认平民有权选举自己的官员——保民官。保民官的职责是保护平民利益, 助平民反对官吏的侵犯和迫害,无行政权。保民官的人身不受侵犯,行为自由不受执政官和元老院的限制。如果贵族官吏通过损害平民利益的法令,保民官可以否决。保民官不能由贵族担任,必须纯粹由平民担任。保民官可以监督两名执政官,开始是两人,后来增加到十人。

公元前474年,平民按特里布斯(地域部落)召集会议已获正式承认,称作平民会议。经该会议通过的议案称为平民决议,起初只对平民有效,后来围绕其法律效力问题展开了长期的斗争。为了限制贵族滥用职权,随意解释习惯法,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一番斗争,成立了拥有全权制定法律的十人团,于公元前451-前450年公布了《十二铜表法》。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其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然而,法律既已编订成明确的条文,量刑定罪以此为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在司法上的专横行为。平民达到公布法律的目的后,继续为争取政治权利而斗争。

公元前449年,瓦列里乌斯和荷拉提乌斯当选为执政官,实施了一项重要法案,规定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平民决议。公元前445年,根据坎努利尤斯法,废除 了《十二铜表法》中平民与贵族通婚的禁令。但是,贵族坚决不同意坎努利尤斯的另一提议:平民也应有当选执政官的权利。最后,两方面达成妥协,从公元前444 年开始,停选执政官,选举具有执政官权力的军政官,军政官初为三人,后增至六人。虽然按规定平民和贵族皆可当选,实际上却由贵族把持,但毕竟平民可以当选,这是贵族的一大让步,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罗马对外战事频繁,贵族出于军事上的需要而作出的让步。

公元前367年通过了著名的《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法案》,规定:所有债务的已付债息折作本金计算,尚欠部分分三年偿清;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500犹格;取消军政官,重选执政官,两执政官之一须由平民担任。该法案的通过,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胜利的一个里程碑。平民可以担任最高官职,其他原有的和新设的官职也陆续对平民开放,这就使平民上层有可能逐渐跻身最高权势者的行列,平民和贵族的关系随之有所缓和。公元前326年通过了《波提利阿法》,禁止以人身抵债,实际上废止了债务奴役制。公元前287年,平民举行最后一次撤离。结果,平民出身的霍腾西阿被任命为独裁官,颁布了《霍腾西阿法案》,重申平民决议对全体公民都有法律效力。这一事件标志着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三)意义。经过对贵族的长期斗争,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了罗马公民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全部权利,这对罗马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政治上,首先是消灭了氏族残余,促进了罗马共和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其次,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新法律的颁布,新官职的设立,新社命组织制度的创立,使罗马国家机构不断完善,国家制度日臻完备。(2)经济上,国家结束内战,转而对外扩张,这有利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由于废除了债务奴役,划清了自由民和奴隶的界限,罗马人不能再奴役本国人为奴隶,从此走上了奴役外籍人的道路。(3)军事上,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使罗马共和国自由民内部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扩大了共和国的社会基础,巩固了罗马公民兵制度,加强了罗马的军事力量。罗马就是靠着一支坚强的公民兵进行对外扩张,使自己由一个小小城邦发展成为统一意大利半岛、进而征服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强大国家。

16.评析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

?会议原则:

①正统原则:承认1789年前法国及其他各封建君主是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制度及所属领土,若原有君主被拿破仑推翻,可由其兄弟或亲属代替为世袭君主,如路易十八在法国皆恢复统治。

②补偿原则:重整版图的过程中失去领土的国家及在对拿破仑力战有功的国家均给予补偿。

③势力均衡原则:确保在重整欧洲版图的过程中无一国家可取绝对的优势以如拿破仑般主宰欧洲。

④制约法国原则:增强法国周边国家的力量,以围堵法国,以防其扩张。

?会议内容:

(1)恢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王朝的统治。法国、西班牙、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都相继复辟。

(2)列强任意处置欧洲和海外领土。波兰再次遭到瓜分;沙俄还占据了芬兰和罗马尼亚的部分地区;普鲁士得到了德意志邦国萨克森的北部和莱茵省;英国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海外殖民地,如马耳他,毛里求斯等地以及原荷属南非开普殖民地和锡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3)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

(4)防范法国东山再起。把法国局限在1790年的疆界内;法国赔款7亿法郎,交出军舰;

(5)不顾相关民族的反对,将比利时并入荷兰,成立尼德兰王国;挪威与瑞典合并;卢森堡公国也由尼德兰统治者兼管,以抗御法国。

(6)确立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影响:

维也纳体系存在于工业革命已经向欧美扩展的蒸汽时代,它的瓦解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出现了,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新的矛盾。于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终于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从而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17.论述德国纳粹上台的原因

1933年1月23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上台组阁,这标志着魏玛共和国寿终正寝,德国进入纳粹党法西斯专政的时期。而纳粹党上台的原因,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

(1)魏玛共和国是由于德国战败而产生的,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攻击,基础不牢固。右派认为它是同屈辱的凡尔赛条约联系在一起的,左派认为它是镇压革命的结果。当经济危机袭来,阶级斗争日趋尖锐之时,它就难以延续。

(2)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纳粹党得到广大中下层群众支持,1932年已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进入30年代后, 又被大资产阶级、容克地主和国防军认可,掌握了政权。

(3)各资产阶级旧政党已经丧失了对群众的影响。民主党和人民党在议会中的席位严重下降,只有中央党尚有影响力,而且这些政党也缺乏有力、有远见的政治家领导。

(4)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组织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长期互相敌视,拒绝合作,同时这两党也低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

(5)魏玛共和国是在推翻霍亨索伦王朝之后建立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同时军国主义而纳粹党的主张刚好迎合了军国主义的需要。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实行了严厉的惩罚,纳粹党利用了德国民众痛恨这个体系的民族主义情绪,攫取了他们的信任。

由于以上原因,纳粹党骗取了各个阶层的信任,成功地登上德国的权力中心, 上台执政。

?

2014湖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巴比伦之囚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耶路撒冷犹太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的事件。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次年攻陷耶路撒冷,该城大部分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的犹太人得以重返耶路撒冷。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2.马拉松战役

是希波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亲率波斯军队入侵希腊,在雅典城东北六十公里的马拉松平原登陆,妄图一举消灭雅典。雅典将军米太亚率领一万希腊联军与波斯军队十万人展开激战。希腊战士为保卫祖国自由的热情所鼓舞,奋起抗击波斯军队,他们从正面发起佯攻,波斯军队突破了希腊的中线,但在两翼希腊军队却取得了胜利,他们于是从两面夹攻突破中线的敌人。乘胜追击,一直把波斯军队追赶到海边,波斯军队慌忙登船而逃。有七条船被希腊军队截住。这次战役波斯军队死亡达六千四百人,而希腊只牺牲一百九十二人。马拉松战役鼓舞全希腊人抗击波斯帝国的决心,对以后各个战役有重要的意义。马拉松战役后,希腊各城市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团结,加强了反对波斯帝国的力量。

3.重商主义

15至18世纪西欧国家的一种经济政策和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经济学说。亚当?斯密称之为“商业的或重商的体系”,故名。中心内容是:货币拥有量是国家贫富的标志,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金银是积累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国家采取鼓励制成品出口、颁布航海法令、大力发展航海业和军需工业、奖励造船、给予贸易公司以垄断特权等方法直接干预经济。早期重商主义持货币差额论,主张禁止硬币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晚期重商主义持贸易差额论,主张发展制造业,扩大外贸出超,以获得大量货币输入。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错误地认为利润来自流通过程,但其对商业保护主义政策在当时曾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重商主义逐渐废弃。

4.1787年宪法

美国宪法,也是近代西方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1787年9月17日费城制宪会议上通过。宪法以三权分立为基本原则。以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实行总统制。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任期4年,有权任命部长、缔结条约,但须经国会同意,国会对总统、部长的渎职行为有权弹劾;国会是立法机关,由参、众两院组成,负责批准条约,制订税率立法。但总统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须经国会批准,任取终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以上三条旨在将立法、行政、司法之权分立,互相制约。宪法同时也带有明显的种族压迫条款,没有触动奴隶制。后增加了10项关于人权的补充条款,规定言论、出版、集会等权利。宪法对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有很大作用,沿用至今。

5.克里米亚战争

亦称东方战争。发生于1853年至1856年的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也是沙俄同英法为争夺巴尔干而进行的战争。19世纪中叶,土耳其成为欧洲列强瓜分的对象。俄国力图击败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插足巴尔干半岛,引起英法的反对。1853年7月3日,俄国出兵占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10月,俄土战争爆发。11月,沙俄海军全歼土耳其舰队直逼君士坦丁堡。1854年3月,英法对俄正式宣战,撒丁王国和奥地利也加入英法一方。后来战事集中在克里米亚半岛,并很快以俄国失败宣告结束。战争加重了俄国的国内危机, 1856年3月签订巴黎和约,俄国让出多瑙河三角洲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并不得在黑海保有舰队。这次战争使沙俄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充分暴露了沙俄农奴制度的腐败与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

6.柏林会议(1884—1885)

1884年在柏林召开的瓜分非洲的国际会议。在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召集下,共有15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签署了总议定书,确认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以个人名义领有刚果自由邦,各国享有自由贸易和在刚果河免税通航自由;划定刚果自由邦与法属.、葡属殖民地的边界;以后任何国家在非洲扩张新的领地必须通告该议定书签字国。此次柏林会议是西方列强疯狂争夺非洲的新起点。

7.威克斯照会

协约国干涉匈牙利革命提出的最后通牒。因由协约国驻布达佩斯军事代表团团长威克斯上校提出,故名。1918年11月16日,匈牙利工人、士兵举行的武装起义取得最后的胜利,推翻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的统治,匈牙利宣布建立共和国。1919年3月20日,协约国发出该通牒,主要内容为:将匈牙利三分之二的领土割让给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给予协约国军队通过匈牙利领土的权利等,否则,将实行全面占领。此通牒激起匈牙利人民的愤慨,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8.《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法意日五国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条约主要内容: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限额及比率、主力舰的排水量限额和各国航空母舰总吨位限额,美、英、日三国在太平洋岛屿和领地的要塞维持现状等。条约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

9.第四点计划

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因为是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侵略计划中的第四点,故名。该计划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是当时实施于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补充。这是一项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和发达的工业来改进和发展不发达地区的新计划。同年6月24日,杜鲁门在致国会的特别咨文中对“第四点计划”的概念作了详尽的阐述。根据“第四点计划”,美国国会于1950年6月通过了“援助不发达国家”的法案。到1951年底“第四点计划”已扩展到33个国家。自1945年7月1日到1967年6月30日,在累计达1172亿美元的美国对外经济和军事援助中30%以上是给予非共产主义的不发达国家。“第四点计划”所开创的一系列对外援助计划,一直延续到今天,对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0.年鉴派史学

20世纪西方史学界的重要学派。1929年,法国史学家马可·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创办《经济和社会史年鉴》(1946年,刊物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反对传统史学,主张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赫、第二代史学家布罗代尔。年鉴学派提出的理论、方法及史学编纂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简答题

11.简述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及后果

(一)原因。(1)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西欧封建主对商品和货币的需求越来越高,仅靠固定的封建地租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奢侈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世袭领地制的确立,为了防止领地的分割,西欧大多实行长子继承制,幼子不能继承领地,成为无地的骑士贵族,加上西欧人口的增长、封建战争和灾荒等原因,造成西欧社会危机。(2)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的怂恿。他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又向往扩大西方教会的势力,企图把东方正教教会置于罗马的控制之下,同时梦想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失去的地盘。西欧商人,尤其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的商人,企图从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垄断地中海贸易,因而积极支持十字军向东扩张。(3)11世纪,近东各国政治形势的变化,为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客观条件。1071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基督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1091年,一支突厥人准备进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危在旦夕。走投无路的皇帝阿历克塞一世(1081-1118年)不得不向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求援。拜占庭帝国的困境,终于成为西欧封建主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在法国的克勒芒宗教大会上号召组织十字军。

(二)影响。(1)对东方人民来说,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一场浩劫,它破坏了生产力,摧残了文化,洗劫了许多城市和乡村,断送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严重地阻碍了近东各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欧洲的广大劳动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牺牲,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2)十字军东征,打破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在东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西欧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和西部地中海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马赛、巴塞罗那等),取得了地中海的商业霸权。(3)十字军东征,对西欧 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部分封建主在东征战争中由于死亡或失败而消耗了力量,而城市却在贸易增长的刺激下得到较快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市民的地位,从而导致等级议会君主制的产生。在城市市民的支持下,王权日益加强起来,进而为西欧各国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4)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大大降低了教会威信,教皇权力走向衰落。十字军东征以后,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拜占庭已失去昔日的繁荣,而西欧人却从拜占庭人和阿拉伯那里获得许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

12.简述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

(一)大化改新的背景:

第一,以血缘氏族为主的部民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日本的统一和中国先进文化输入,使日本在7世纪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这加强了生产过程的个体性,最终动摇了部民制度,动摇了大和国赖以存在的基础。

第二,亚洲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六、七世纪,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与此同时,在朝鲜的势力不断受挫。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非常尖锐: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围绕土地、部民以及控制王权、抑佛与崇佛等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夺。

第四,阶级矛盾也非常尖锐:由于统治阶级的争夺,出现了“老者啖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与母共 死”的惨状及“强盗窃盗并大起之,不可止”的现象。

第五,圣德太子改革为日后日本的文明和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604年制定《宪法十七条》,作为贵族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其中糅合了儒法佛诸家思想,强调君主至上,号召臣民“以和为贵”、“以礼为本”;同时号召崇尚佛教,以佛教的忍耐、善行说教来教化日本臣民,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圣德太子的改革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的基础,但改革主要局限于精神方面,没有触及部民制,加上贵族豪强势力的阻碍,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政治目的无法实现。

第六,日本留学生为大化改新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并成为改革的中间力量:圣德太子时就开始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熟悉了中国的律令制度,回国后创办学馆进行宣传,积极倡导以“法制完备”的唐朝为典范,实行政治改革。中大兄和中臣镰足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二)大化改新的内容:

第一,废除王室和贵族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国家),成为公地和公民。

第二,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农民(公民)班给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食封,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

第三,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

第四,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 设国(省)、郡、里(乡)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三)大化改新的评价:

大化改新是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在遣唐留学生的影响和支持下,以“法制完备”的唐代集权制国家为典范,为建立天皇中心主义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改革确立了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把从前占有土地和部民、 独立性很强的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限制了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法,改变了国家的性质,即将部民奴隶制生产关系变成了封建生产关系。班田收授法就是国家以班给口分田为条件而确立起来的封建租佃关系。

第三,把广大部民(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但是,改革也有一定的局限:第一,农民负担过重,不堪忍受。除交纳税外,还要自行运到京城,还要服各种徭役、兵役。第二,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土地私有,在口分田之外,贵族官僚还有职田、位田和功田,寺院和神社也占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经营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私有土地所有者 与国家争夺劳动力、兼并土地留下了隐患。8世纪末班田便近废弛。

13.简述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学说

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近代“政治学之父”。《君主论》是他的代表作,完整地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全书系统地阐述了君主统治的各种方式和君主夺权治国的策略思想与政治权术。马基雅维利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以人的眼光来观察政治,使政治摆脱了宗教和道德的束缚,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他的政治学说的世俗性,即 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用人的眼光而不是用神的眼光来研究政治学说。他的政治 学说为当时反神学、反教会、反封建的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第二个特点是他研究政治理论不从道德观念出发。因此,他颂扬明君、歌颂强者、崇尚暴力、摒弃道德,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意大利的统一,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统一和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进步要求。

14.简述赫鲁晓夫改革

(一)批判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这一时期苏联政治生活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开始了反对个人崇拜的斗争。在深入批判个人崇拜的基础上,苏联还进行了加强集体领导、改进苏维埃制度、建立干部更新制度等一系列政治体制的改革。

(二)调整农业政策和改进农业管理体制。如:提高农

产品收购价格,改革收购制度:减轻私人副业税收,有限制地鼓励发展私人副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给农庄、农场以较大的自主权;加大规模垦荒,种植玉米;取消拖拉机站;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投资;等等。这些措施对苏联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些措施缺乏科学论证,急功近利,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

(三)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赫鲁晓夫执政后,针对旧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1)在计划方面,逐渐将权力从中央下放到各部和各加盟共和国,扩大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的预算权。(2)对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进行大改组。改组的基本原则是把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中心从中央移到地方,由按部门管理改为按地区管理。 (3)开展“利别尔曼建议”讨论,强调发挥经济核算和利润的刺激作用。1962年9月9日,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认为促进生产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他把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克服国家和企业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利别尔曼建议”讨论的意义在于明确指出了国家与企业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为以后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三、论述题

15.试论共和初年罗马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历史影响

(一)原因。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是罗马共和国早期一大主题。平民和贵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关系,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平民展开反对贵族的斗争,要求分得土地,取消债务奴役,同时在政治上也要求维护人身自由和合法权益,特别是富裕平民要求享受与贵族平等的权利,参与政权,结束贵族独揽大权的局面。

(二)过程。平民对贵族斗争的第一个胜利是保民官的设立。公元前494年,平民因不堪忍受债务奴役举行第一次撤离,当时罗马面临外敌侵袭的紧张局势,平民的撤离使贵族大为惊慌。贵族不得不与平民协商,承认平民有权选举自己的官员——保民官。保民官的职责是保护平民利益, 助平民反对官吏的侵犯和迫害,无行政权。保民官的人身不受侵犯,行为自由不受执政官和元老院的限制。如果贵族官吏通过损害平民利益的法令,保民官可以否决。保民官不能由贵族担任,必须纯粹由平民担任。保民官可以监督两名执政官,开始是两人,后来增加到十人。

公元前474年,平民按特里布斯(地域部落)召集会议已获正式承认,称作平民会议。经该会议通过的议案称为平民决议,起初只对平民有效,后来围绕其法律效力问题展开了长期的斗争。为了限制贵族滥用职权,随意解释习惯法,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一番斗争,成立了拥有全权制定法律的十人团,于公元前451-前450年公布了《十二铜表法》。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其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然而,法律既已编订成明确的条文,量刑定罪以此为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在司法上的专横行为。平民达到公布法律的目的后,继续为争取政治权利而斗争。

公元前449年,瓦列里乌斯和荷拉提乌斯当选为执政官,实施了一项重要法案,规定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平民决议。公元前445年,根据坎努利尤斯法,废除 了《十二铜表法》中平民与贵族通婚的禁令。但是,贵族坚决不同意坎努利尤斯的另一提议:平民也应有当选执政官的权利。最后,两方面达成妥协,从公元前444 年开始,停选执政官,选举具有执政官权力的军政官,军政官初为三人,后增至六人。虽然按规定平民和贵族皆可当选,实际上却由贵族把持,但毕竟平民可以当选,这是贵族的一大让步,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罗马对外战事频繁,贵族出于军事上的需要而作出的让步。

公元前367年通过了著名的《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法案》,规定:所有债务的已付债息折作本金计算,尚欠部分分三年偿清;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500犹格;取消军政官,重选执政官,两执政官之一须由平民担任。该法案的通过,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胜利的一个里程碑。平民可以担任最高官职,其他原有的和新设的官职也陆续对平民开放,这就使平民上层有可能逐渐跻身最高权势者的行列,平民和贵族的关系随之有所缓和。公元前326年通过了《波提利阿法》,禁止以人身抵债,实际上废止了债务奴役制。公元前287年,平民举行最后一次撤离。结果,平民出身的霍腾西阿被任命为独裁官,颁布了《霍腾西阿法案》,重申平民决议对全体公民都有法律效力。这一事件标志着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三)意义。经过对贵族的长期斗争,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了罗马公民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全部权利,这对罗马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政治上,首先是消灭了氏族残余,促进了罗马共和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其次,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新法律的颁布,新官职的设立,新社命组织制度的创立,使罗马国家机构不断完善,国家制度日臻完备。(2)经济上,国家结束内战,转而对外扩张,这有利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由于废除了债务奴役,划清了自由民和奴隶的界限,罗马人不能再奴役本国人为奴隶,从此走上了奴役外籍人的道路。(3)军事上,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使罗马共和国自由民内部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扩大了共和国的社会基础,巩固了罗马公民兵制度,加强了罗马的军事力量。罗马就是靠着一支坚强的公民兵进行对外扩张,使自己由一个小小城邦发展成为统一意大利半岛、进而征服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强大国家。

16.评析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

?会议原则:

①正统原则:承认1789年前法国及其他各封建君主是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制度及所属领土,若原有君主被拿破仑推翻,可由其兄弟或亲属代替为世袭君主,如路易十八在法国皆恢复统治。

②补偿原则:重整版图的过程中失去领土的国家及在对拿破仑力战有功的国家均给予补偿。

③势力均衡原则:确保在重整欧洲版图的过程中无一国家可取绝对的优势以如拿破仑般主宰欧洲。

④制约法国原则:增强法国周边国家的力量,以围堵法国,以防其扩张。

?会议内容:

(1)恢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王朝的统治。法国、西班牙、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都相继复辟。

(2)列强任意处置欧洲和海外领土。波兰再次遭到瓜分;沙俄还占据了芬兰和罗马尼亚的部分地区;普鲁士得到了德意志邦国萨克森的北部和莱茵省;英国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海外殖民地,如马耳他,毛里求斯等地以及原荷属南非开普殖民地和锡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3)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

(4)防范法国东山再起。把法国局限在1790年的疆界内;法国赔款7亿法郎,交出军舰;

(5)不顾相关民族的反对,将比利时并入荷兰,成立尼德兰王国;挪威与瑞典合并;卢森堡公国也由尼德兰统治者兼管,以抗御法国。

(6)确立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影响:

维也纳体系存在于工业革命已经向欧美扩展的蒸汽时代,它的瓦解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出现了,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新的矛盾。于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终于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从而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17.论述德国纳粹上台的原因

1933年1月23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上台组阁,这标志着魏玛共和国寿终正寝,德国进入纳粹党法西斯专政的时期。而纳粹党上台的原因,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

(1)魏玛共和国是由于德国战败而产生的,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攻击,基础不牢固。右派认为它是同屈辱的凡尔赛条约联系在一起的,左派认为它是镇压革命的结果。当经济危机袭来,阶级斗争日趋尖锐之时,它就难以延续。

(2)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纳粹党得到广大中下层群众支持,1932年已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进入30年代后, 又被大资产阶级、容克地主和国防军认可,掌握了政权。

(3)各资产阶级旧政党已经丧失了对群众的影响。民主党和人民党在议会中的席位严重下降,只有中央党尚有影响力,而且这些政党也缺乏有力、有远见的政治家领导。

(4)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组织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长期互相敌视,拒绝合作,同时这两党也低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

(5)魏玛共和国是在推翻霍亨索伦王朝之后建立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同时军国主义而纳粹党的主张刚好迎合了军国主义的需要。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实行了严厉的惩罚,纳粹党利用了德国民众痛恨这个体系的民族主义情绪,攫取了他们的信任。

由于以上原因,纳粹党骗取了各个阶层的信任,成功地登上德国的权力中心, 上台执政。

?

?????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