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文学院创新中文研究生培养模式,“四维一体”助力高质量…(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基地班)
原标题:湖南师大文学院:创新中文研究生培养模式,“四维一体”助力高质量发展
红网时刻记者 杨艳 通讯员 徐朝红 长沙报道
首届湖南省研究生创意写作大赛举行。
在2022年1月举行的首届湖南省研究生创意写作大赛中,来自15所高校72名选手同台较量,用实力斩获荣誉,以奋斗诠释青春。评委是湖南省作协副主席闫真、汤素兰等业内大咖。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国民教育形式,将写作能力与素养的培养纳入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发起此次赛事的初衷。近年来,湖南师大文学院以“中文专业有效知识体系构建”为核心理念,以“读—说—写—研”四种核心素养能力为实践抓手,以“学科竞赛—学生社团—学术活动—科研项目”等为多维驱动,以“建立制度—完善管理—健全育人组织—提升导师队伍水平”等为多重保障的“四维一体多驱动”中文学科研究生专业核心素养与有效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实践的人才培育机制,正在不断夯实中文学科研究生专业核心素养,也有力推动着中文学科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培育四大核心素养,构建有效知识体系
毕业季来临,硕士生丛杨留校成为了一名辅导员,为学生讲授《演讲与口才》,从本科到研究生,他先后获得演讲方面的国家、省部级奖项5个。谈起收获,他最感恩母校和导师的正是“核心素养的培养”。
为了提升中文学科研究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破除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篇论文定乾坤”的狭隘观念,自2010年以来,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着力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和体现专业特色的研究生有效知识体系,确立了以“读”“说”“写”“研”为四大核心素养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读”这一核心素养,文学院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作了规定,特别强调“学术阅读”“经典阅读”“文本解读”三个层面的能力。“学术阅读”强调的是学术文献的检索、学术资料的搜集和学术信息的查阅等方面的能力;“经典阅读”既从中文一级学科层面规定了博士生、硕士生必读书目,也在课程设置层面增加了“经典研读”的课程;“文本解读”则是落实到学生对具体作品的把握、分析和鉴赏。通过对“读”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视,近年来,文学院的研究生在图书馆的年度借阅榜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
研究生核心素养“说”“写”能力的培养,既是对中文本科生“诵读”“演讲”“文学创作”“实用写作”“书法”等“说”“写”方面素养的延续,也是对其的升华与拓展。比如在研究生阶段,“说”这一核心素养则主要体现在学术交流、学术报告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写”则更侧重于论文写作、文学创作等能力的培养。当然,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对“说”“写”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样。
“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们一般要求他们能写规范合律的近体诗词,如果自己都不会创作诗词,如何能准确地鉴赏和评价古代诗词作品?只有自己有切身的创作体验,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质,否则终是隔靴搔痒,不着要点。”谈到研究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曾绍皇教授深有体会。
湖南师大文学院研究生参加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育竞赛。
相较于其他核心素养,研究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研”。中文研究生核心素养“研”包括了学术规范意识的养成、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学术精神的培育等多个层面的内涵。近10年来,研究生“研”的能力与日俱增。本学科拥有8个国家重大招标项目,100多个国家级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科研舞台,充分发挥了项目育人的优良效果;学生主持省教育厅、学校的各类科研创新项目,也为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升华专业核心素养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
与“读”“说”“写”“研”有关的学生社团成为学生素养培
育的重要驱动。楚魂戏剧社、黑蚂蚁诗社、朝暾文学社等社团,每年定期举办的语言辩论、文苑雅会等学术论坛、各种专业学术沙龙、文学创作、诗词背诵、书法、摄影、汉字听写、教学比武、社会调查等10项技能竞赛,研究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截至目前,文学院研究生会与研究生团委主办的语言学论坛已举办74期,语言学辩论赛88期,每期话题都契合新时代主题,引发热议,对培养中文学科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打造一流导师团队,强化成果多重保障
名师出高徒,研究生教育中导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其科研能力,更要注重品行养成,而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步,就是打造一流的德才兼备的导师队伍。
为了确保“树大根深,根深叶茂”,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湖南师大文学院不拘一格大力引培优秀导师。导师队伍中既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青年长江学者、全国优博论文指导教师、全国优博论文获得者等学术明星,也有儿童文学家、散文家、演说家、文学评论家、茅盾新人奖获得者等文学艺术界名流。此外还外聘了国内知名作家韩少功、省作家协会主席王跃文等30余人做兼职导师,同时开发国际教师资源,聘请外籍专家教授为兼职教师或来院讲座,如邀请纽约市圣若望大学教授、著名海外汉学家金介甫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汤晨溪教授等来院和研究生交流。
为了给研究生发展专业核心素养和构建有效知识体系提供组织保障,文学院选聘德才兼备的教师作为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强化导师立德树人第一责任人思想,建立以导师为核心的3—5人导师组,采取师徒结对形式实现导师队伍的传 带,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良好氛围。学院组建了多个省级、校级研究生培养优秀导师团队,以学位点为中心,不定期地开展教育教学研讨,不断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就在不久前结束的2021年湖南师范大学第33届“未来教育家”竞赛中,文学院研究生李珍获得特等奖1项、马思睿、谢晓梅周雯获得一等奖。李珍、周雯还分别获得即兴演讲及普通话单项奖、软笔字单项奖。
涌现一批育人成果,学生素养显著提升
“如顽童的游戏,虫鸣把春天踢成两半/一半是让祝福弯下腰身的田埂/一半是从根部上涨的硕果的暗示……”这是湖南师范大学2018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陈尧诗歌《春的深处》的节选片段,该系列获得湖南师范大学素兰文学奖诗歌一等奖。
如今的陈尧,正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说,“文学创作仿佛是我在学术驻足之际自由游戏的乐园,有着与学术创作的冥思苦想所不同的乐趣。可见,学术研究能够拓展创作的方法和思路,创作实践又可以加深对文学理论的理解,两者互相增益。”陈尧的成功经验表明,文学创作不但没有耽误学术研究,相反,优良的写作功底更有利于学术表达,促进学术研究。
“在丰富多彩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中,学术活动是重心,网联着其他活动,让大家以慎思、明辨、笃行之特质,公正而智雅地审视世事与人生。”第三届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刘习文说。
毫无疑问,中文研究生核心素养的强化,为研究生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十多年来,文学院优博优硕论文不断涌现,拥有全国百优博士论文3篇,省优博士论文16篇、省优硕士论文51篇,所获国优、省优论文在省内 ,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中文专业竞赛中,文学院研究生也表现不俗,成绩斐然,共获专业竞赛奖励100多人次,其中国家级奖励30余人次。在科研方面,文学院研究生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项目100余项,主持省级研究生创新性实验项目50余项,发表各级各类论文500多篇。研究生与导师合作的10多项成果获教育部、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数据显示,湖南师大文学院研究生首次就业率每年均在85%以上,博士毕业生中75%以上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硕士毕业生50%以上到中小学任教,不少成为教授、语文教学名师,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不以文凭论英雄,而以能力论英雄,这样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才更为科学合理,才有利于培养出更多有益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湖南师大文学院教授杨云萍举了一个例子,毕业生吴娟在2021年的应聘中,以一手漂亮的板书力压其他名校竞争对手,成功入职深圳一所名校,“中文专业自身最大特点在于其赋予学生中文素养,让中文学科研究生的中文特点与特色更加明显,而这,便是最好的证明。”
毕业后的李国强为孩子们讲解古籍知识。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甚至还推动了研究生的创新创业。2021年,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彭鼎文获评湖南省创新创业优秀毕业生。此前,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的李国强,在研一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好评如潮。毕业后他创办书法工作室,专注传统文化教育,也成为文学院学子们的实践基地。李国强感激着3年的研究生教育生涯,他说,中文教育的魅力在于,虽然没有直接将逻辑化思维程序告诉学生,却能让大家带着中文素养看待问题,从而赋予了人生更多思考更多可能,而这,也将成为他干事创业的宗旨。
“做好做精做特中文研究生教育,让中文属性与特色更加突出、明显。如果我们培养的研究生阅读面广,口头表达能力佳,文学创作或应用写作能力强,敬畏学术,恪守规范,有攻坚克难的钻研精神,有文气、才气、骨气,何愁不能成才,前途定当光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师大文学院教授、研究生院院长郑贤章说。
来源:红网
作者:杨艳 徐朝红
编辑:江雪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