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西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西北师范大学2018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呢?)
2018西北师范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佛教四谛说
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即众生轮回苦海之中,苦是逼恼之义,就众生身心顺逆境中的表现略有三苦八苦。集谛即造成苦谛的原因,所谓众生贪、嗔、痴三毒。灭谛即灭除烦恼诸苦而清净。道谛即以戒、定、慧三学对治三毒而达到清净涅槃之道,其中以八正道最著名。四谛是大小乘各宗共修之法。佛说四谛的目的在于教化众生要按照佛法求得解脱。
2.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文明,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地区的迈锡尼为核心,故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西方古代文明由此发轫。因这一文明的存在被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对迈锡尼地区始于1876年的发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后续的发现证明迈锡尼在爱琴文明的早期(甚至任何时期)并不占中心的地位,因而后来更多地使用更为一般的地理名称来命名这个文明。
3.大流士改革
公元前6世纪波斯国王大流士推行的改革。公元前518年,为了适应统治一个庞大帝国的需要,大流士一世实行改革:(1)建立完备的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2)统一货币铸造制度。规定只有波斯国王有权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各自治城市只许铸造铜币。(3)修筑道路,设置驿站。(4)改革军事。(5)整顿税收制度,对各省实行定额包税。(6)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大流士实行的这些改革,增强了波斯帝国的军事力量,奠定了波斯帝国主要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基础。
4.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年,英法两国发生的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战争原因较为复杂,包括王位继承问题、领土争端以及对佛兰德尔的争夺。1337年,两国宣战,战争初期英国占据优势;至圣女贞德出现,激发了法国的民族意识,法国开始转败为胜。1453年,法国收复了除加莱外的全部领土,百年战争结束。百年战争对两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英法民族国家的产生。
5.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创始人。出生于麦加城古莱西部落哈希姆族的贵族家庭。610年,他宣称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622年开始“徙志”迁往雅特里布城(麦地那),并组建起穆斯林公社。630年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倭马亚贵族归顺投降。最终使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
6.甘地主义
甘地的思想体系称为“甘地主义”,是宗教旗帜下的的民族主义。甘地主义的理论属于“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包括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舍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甘地主义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两面性,因此,它在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特别是非暴力的思想严重限制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彻底性。
7.明治维新
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1854年,美国用武力打开日本门户,列强纷纷与幕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外国的入侵,使日本面临着半殖民地化的危机,在此背景下,1868年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的天皇制政权,从此实行一系列扶植资本主义的改革,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在浓厚的封建性和侵略性。从此,日本“脱亚入欧”,加入欧洲列强的行列,侵略亚洲各国,把自己置于同亚洲各民族对立的地位,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8. 政策
德国总理勃兰特提出的目的在于改善联邦德国与苏联、民主德国和东欧其他各国关系的政策。主要内容是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此前联邦德国因实行哈尔斯坦主义造成与苏联长期对立,并加深对美国的依赖。 政策反映出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
基础上,摆脱美国控制,谋求独立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实质上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 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二、简答题
1.简述汉谟拉比法典
(一)背景:汉谟拉比在统一了两河流域之后,制定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 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主要宣扬王权神授,颂扬汉谟拉比的功绩。正文共282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
(二)主要特点:(1)等级制度。人民被分为阿维鲁、穆什根努、奴隶三个等级。阿维鲁是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穆什根努是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大概来源于破产失地的公民或原无公民权的自由民。(2)土地制度。最基本格局是王室土地和私人占有土地并存,汉谟拉比在征服过程中,不断地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划归王室所有,因此王室占有大量的土地。古巴比伦时期私人占有土地的现象比较普遍。(3)奴隶制度。古巴比伦时期,王室拥有大量的奴隶。一般富裕的阿维鲁和穆什根努也都有奴隶。奴隶来源除战俘外,也有外地买来的。当时买卖奴隶的现象很普遍。(4)租赁制和雇佣制。随着土地私有制发展,古巴比伦时期租赁和雇佣关系普遍流行。租赁关系主要有两类:一是租赁房屋、车、船、牲畜等;一是租佃土地。雇佣关系也是以契约为基础的。雇主按契约付给不同劳动者以不同的报酬。租赁、雇佣的盛行加剧了自由民内部分化。
(三)意义:《汉谟拉比法典》是传世较早的法典中较完整的一部法典。法典在法律上肯定了自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以来两河流域在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秩序,从而有利于巩固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促进私有制和奴隶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2.简述哈拉巴文化
印度河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1922年,考古学者在印度河流域的信德和旁遮普地区发现。哈拉巴文化的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2500-前1750年。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是其文明的典型代表。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哈拉巴文化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其主要的特征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哈拉巴文明属青铜时代的文明。人们已经能够制造铜和青铜的武器和工具。
(2)居民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是农业,种植大麦、小麦、稻、棉花、胡麻等。另外还有蔬菜、豆类、瓜果、椰枣等园艺作物。
(3)畜牧业方面,已经驯养的牲畜有水牛、黄牛、山羊、绵羊、象、狗、鸡、骆驼等,这些驯养的动物,既是耕耘、运输的工具,又是人们肉食的来源,羊毛还可以做纺织原料。
(4)手工业方面,有粮食加工、棉毛纺织、制陶、冶金、珠宝制造等工业部门。其中纺织业中出现了纺锤、 纺轮和染缸,表明纺织业发展很快。
(5)在印度河流域出现了计量工具——石制的或粘土烧制的砝码、青铜杆尺和介壳尺,表明已有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也表明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商业贸易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本地区,而且扩大到两河流域。
(6)哈拉巴文明是一种建立在农业之上的城市文明。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人口数量均在 3.5万人左右。摩亨?佐达罗城遗址保存较好,有卫城和下城。卫城中心有一个大浴池,尤为引人注意,可能是举行宗教洗礼用的。下城大街小巷井井有条,有灯柱,有砖砌的下水道。建筑物有楼房,也有茅舍,表明人有穷富之别和阶级差异。
(7)出现了文字,主要保存在石、陶、象牙等制成的印章上,有些器物上留有简短铭文,表明已进入文明时代,但这种文字尚未释读成功。
综上所述,当时的哈巴拉文明已迈入国家的门槛,哈拉巴、摩亨?佐达罗等大城市都是早期国家的统治中心。
3.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
(一)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1)对黄金的追求和原有商路不通是新航路开 辟的经济上的动因。15世纪的西欧,商品经济得到了广泛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与此同时,西欧的货币逐渐过渡到金本位制,黄金成为商品贸易中最主要的支付手段,但欧洲的黄金产量较小,而《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东方。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运抵西欧的货物不仅量少,而且比原价高8?10倍。于是,西欧的商人、贵族,迫切希望另辟一条绕过地中海东岸直达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2)传播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的鼓舞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精神动力。15世纪时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进步,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时的欧洲人已能制造多桅快速、载重数百吨甚至千吨适宜远航的大船。古代希腊的地圆说理论在当时的西欧广泛流行,罗盘针和占星仪则被应用于测定船在海上的方位。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使处于海外扩张时期的西欧在海上占据优势。(3)专制政府的支持。统一政权的大力支持提供了远洋航行的财力和物力来源。在西欧国家中,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这是因为:第一,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个地理位置使它们先天地倾向于向海外发展。第二,两个国家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亨利王子,他的绰号是“航海家”,他的业绩在于:使水手及造船技术的传统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改进了葡萄牙船舶的航海性能。第三,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的宗教热情特别强烈。这是在与伊斯兰教的斗争中形成的。
(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4.简述美国内战原因
(1)美国北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世纪前期,美国通过领土扩张和海外掠夺,这些都加速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790年,美国进入工业革命阶段,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四位;农业资本主义也有很大发展,北部和西北部的小农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过渡。
(2)南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发生后,棉花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南部种植园奴隶制恶性发展,奴隶制不断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并大量贩入黑奴,建立新的蓄奴州。
(3)南北两种经济制度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南北在许多问题上存在根本的冲突:北方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南部将奴隶禁锢在种植园;北部需要大量的棉花为工业原料,南部奴隶制经济却具有殖民地经济性质,产品多输往英、法及其他欧洲国家;北部需要南部作为商品销售市场,南方的奴隶却没有任何购买力;北部需要提高关税保护本同工业,南部奴隶制极力降低关税,以购买廉价的国外商品。南北的矛盾随着美国经济发展、领土的扩大、废奴运动的发展和黑人的反抗斗争的加强而日益激化。这以1820年的“密苏里妥协案”、1854年的“堪萨斯内战”和1857年的“德雷德斯科特判决”为典型。
(4)19世纪50?60年代,奴隶主政治优势的丧失和反奴隶制的共和党的崛起。首先,西北部的成长。西部农民在争取土地、发展小农经济的问题上与南方奴隶主破裂,转而支持反对奴隶的斗争;其次,共和党的崛起。它在本质上是一个以反对奴隶制为目标的北部工业资产阶级、农民、工人及黑人的联合组织,并获得了全国各派反对奴隶制势力的支持,严重威胁着奴隶制的政治统治;最后,民主党内部分裂。北部民主党人坚持“居民主权原则”,堪萨斯内战引起了第一次分裂,1858年关于奴隶制的大辩论中,裂痕进一步扩大,1860年,公开分裂为南、北两个民主党。
(5)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内战爆发的导火线。林肯作为共和党人,明确宣布坚决反对奴隶制的扩张,意味着奴隶制把奴隶制扩大到西部的希望完全破灭,也意味着奴隶制面临着灭亡的前景。为了挽救奴隶制,南方决定发动叛乱。
三、论述题
1.对彼得一世、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进行评述
(一)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为俄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体制的演进和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彼得的现代化主要是以倡导科技发展实业为目标的,没有也从来不想触动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
(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千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2)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4)局限性: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①不彻底性:这次改革实际上时一个妥协的产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剥夺性: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仍需交纳高额赎金,是对农奴的一次大规模掠夺。③欺骗性:农民虽不受地主支配,但仍受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
2.分析二战爆发的因素
(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经济上,一战后德国利用英法矛盾和美国的经济扶植,再次超过英法;日本利用“一战”期间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获得的利益,迅速发展起来。政治上,德国、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经济大危机中更是建立了极权统治——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则继续发展了民主政治。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再次改变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且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分割世界。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战胜国与战胜国、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受压制国家一直希望能改变这一政治格局。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惩罚性的规定在德国人民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战胜国意大利因英法没有履行大战前的承诺而不满;华盛顿体系使日本在军事、中国问题方面受到压制。因此,德、意、日三国都迫切希望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打起了贸易壁垒战。严重依赖美国的德国与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都无法通过自身内部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摆脱危机,只能借助原有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行疯狂的对外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3.美国杜鲁门政府到里根政府国内的政策
(1)、杜鲁门的“公平施政”:1946年正式提出,最关键的一项是为寻找工作者 提供就业机会;并冻结物价和房租,控制通货膨胀,建造廉价住宅,实行国民健康保险等。“公平施政”的影响是,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了干预,是罗斯福新政的继续,但它所取得的成就是非裳有限的。
(2)、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主义”:是一种介于古典自由主义与政府干预模式之间的道路,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互相渗透。一方面承袭了共和党传统的联邦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思想,主张坚决压缩公共开支、缩小联邦政府的活动规模;另一方面又认可甚至扩大了罗斯福新政以来的某些社会经济政策。影响是,作为共和党总统,他在某些方面继承甚至扩大了民主党人的社会经济改良。.
(3)、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包括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方案,如减税,增加失业津贴和社会保险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联邦援助教育和农场主〗发展空间技术等。影响:取得了很多成就,特别是通过减税刺激了消费和企业投资。
(4)、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最重要的是赤字减税计划,降低公司税及个人所得税;“向贫困宣战”,包括儿童与青年教育计划,职业训练计划,社区行动计划与改善落后地区状况计划;通过了三个民权立法,以保障黑人平等权利。影响:“伟大社会”计划是“新政”以来美国政府最雄心勃勃的社会改革计划,共通过435 项立法,基本实现了“伟大社会”的主要目标。
(5)、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冻结工资、物价、房租和红利90天,削减联邦开支,抑制黄金外流,对进出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影响:新经济政策曾一度抑制了通货膨胀,但未能为解决滞涨问题找到出路。
此外,尼克松还实行“新联邦主义”:主要措施是税收分享,即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五年期间共同分享301亿美元的联邦岁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但影响有限。
(6)、卡特的“中间道路”:卡特在经济政策上表现出左右摇摆的中间道路特征。执政初期,致力于刺激经济和实现充分就业。后期主要致力于抑制通货膨胀,包括削减联邦预算、控制信贷、削减能源等。影响:卡特的政策左右摇摆,未能医治 70年代的滞涨问题。
(7)里根的“新保守主义”:兼采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提出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和严格控制货流量等四大支柱,被称为“里根革命”。影响:美国走出了“滞胀困境”,经持续增长。但也使美国经济陷入财政赤字高、外贸逆差高、内外债务高和美元比值降低的严峻局面。
?
2018西北师范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佛教四谛说
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即众生轮回苦海之中,苦是逼恼之义,就众生身心顺逆境中的表现略有三苦八苦。集谛即造成苦谛的原因,所谓众生贪、嗔、痴三毒。灭谛即灭除烦恼诸苦而清净。道谛即以戒、定、慧三学对治三毒而达到清净涅槃之道,其中以八正道最著名。四谛是大小乘各宗共修之法。佛说四谛的目的在于教化众生要按照佛法求得解脱。
2.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文明,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地区的迈锡尼为核心,故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西方古代文明由此发轫。因这一文明的存在被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对迈锡尼地区始于1876年的发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后续的发现证明迈锡尼在爱琴文明的早期(甚至任何时期)并不占中心的地位,因而后来更多地使用更为一般的地理名称来命名这个文明。
3.大流士改革
公元前6世纪波斯国王大流士推行的改革。公元前518年,为了适应统治一个庞大帝国的需要,大流士一世实行改革:(1)建立完备的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2)统一货币铸造制度。规定只有波斯国王有权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各自治城市只许铸造铜币。(3)修筑道路,设置驿站。(4)改革军事。(5)整顿税收制度,对各省实行定额包税。(6)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大流士实行的这些改革,增强了波斯帝国的军事力量,奠定了波斯帝国主要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基础。
4.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年,英法两国发生的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战争原因较为复杂,包括王位继承问题、领土争端以及对佛兰德尔的争夺。1337年,两国宣战,战争初期英国占据优势;至圣女贞德出现,激发了法国的民族意识,法国开始转败为胜。1453年,法国收复了除加莱外的全部领土,百年战争结束。百年战争对两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英法民族国家的产生。
5.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创始人。出生于麦加城古莱西部落哈希姆族的贵族家庭。610年,他宣称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622年开始“徙志”迁往雅特里布城(麦地那),并组建起穆斯林公社。630年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倭马亚贵族归顺投降。最终使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
6.甘地主义
甘地的思想体系称为“甘地主义”,是宗教旗帜下的的民族主义。甘地主义的理论属于“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包括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舍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甘地主义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两面性,因此,它在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特别是非暴力的思想严重限制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彻底性。
7.明治维新
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1854年,美国用武力打开日本门户,列强纷纷与幕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外国的入侵,使日本面临着半殖民地化的危机,在此背景下,1868年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的天皇制政权,从此实行一系列扶植资本主义的改革,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在浓厚的封建性和侵略性。从此,日本“脱亚入欧”,加入欧洲列强的行列,侵略亚洲各国,把自己置于同亚洲各民族对立的地位,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8. 政策
德国总理勃兰特提出的目的在于改善联邦德国与苏联、民主德国和东欧其他各国关系的政策。主要内容是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此前联邦德国因实行哈尔斯坦主义造成与苏联长期对立,并加深对美国的依赖。 政策反映出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控制,谋求独立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实质上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 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二、简答题
1.简述汉谟拉比法典
(一)背景:汉谟拉比在统一了两河流域之后,制定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 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主要宣扬王权神授,颂扬汉谟拉比的功绩。正文共282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
(二)主要特点:(1)等级制度。人民被分为阿维鲁、穆什根努、奴隶三个等级。阿维鲁是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穆什根努是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大概来源于破产失地的公民或原无公民权的自由民。(2)土地制度。最基本格局是王室土地和私人占有土地并存,汉谟拉比在征服过程中,不断地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划归王室所有,因此王室占有大量的土地。古巴比伦时期私人占有土地的现象比较普遍。(3)奴隶制度。古巴比伦时期,王室拥有大量的奴隶。一般富裕的阿维鲁和穆什根努也都有奴隶。奴隶来源除战俘外,也有外地买来的。当时买卖奴隶的现象很普遍。(4)租赁制和雇佣制。随着土地私有制发展,古巴比伦时期租赁和雇佣关系普遍流行。租赁关系主要有两类:一是租赁房屋、车、船、牲畜等;一是租佃土地。雇佣关系也是以契约为基础的。雇主按契约付给不同劳动者以不同的报酬。租赁、雇佣的盛行加剧了自由民内部分化。
(三)意义:《汉谟拉比法典》是传世较早的法典中较完整的一部法典。法典在法律上肯定了自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以来两河流域在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秩序,从而有利于巩固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促进私有制和奴隶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2.简述哈拉巴文化
印度河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1922年,考古学者在印度河流域的信德和旁遮普地区发现。哈拉巴文化的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2500-前1750年。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是其文明的典型代表。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哈拉巴文化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其主要的特征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哈拉巴文明属青铜时代的文明。人们已经能够制造铜和青铜的武器和工具。
(2)居民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是农业,种植大麦、小麦、稻、棉花、胡麻等。另外还有蔬菜、豆类、瓜果、椰枣等园艺作物。
(3)畜牧业方面,已经驯养的牲畜有水牛、黄牛、山羊、绵羊、象、狗、鸡、骆驼等,这些驯养的动物,既是耕耘、运输的工具,又是人们肉食的来源,羊毛还可以做纺织原料。
(4)手工业方面,有粮食加工、棉毛纺织、制陶、冶金、珠宝制造等工业部门。其中纺织业中出现了纺锤、 纺轮和染缸,表明纺织业发展很快。
(5)在印度河流域出现了计量工具——石制的或粘土烧制的砝码、青铜杆尺和介壳尺,表明已有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也表明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商业贸易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本地区,而且扩大到两河流域。
(6)哈拉巴文明是一种建立在农业之上的城市文明。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人口数量均在 3.5万人左右。摩亨?佐达罗城遗址保存较好,有卫城和下城。卫城中心有一个大浴池,尤为引人注意,可能是举行宗教洗礼用的。下城大街小巷井井有条,有灯柱,有砖砌的下水道。建筑物有楼房,也有茅舍,表明人有穷富之别和阶级差异。
(7)出现了文字,主要保存在石、陶、象牙等制成的印章上,有些器物上留有简短铭文,表明已进入文明时代,但这种文字尚未释读成功。
综上所述,当时的哈巴拉文明已迈入国家的门槛,哈拉巴、摩亨?佐达罗等大城市都是早期国家的统治中心。
3.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
(一)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1)对黄金的追求和原有商路不通是新航路开 辟的经济上的动因。15世纪的西欧,商品经济得到了广泛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与此同时,西欧的货币逐渐过渡到金本位制,黄金成为商品贸易中最主要的支付手段,但欧洲的黄金产量较小,而《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东方。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运抵西欧的货物不仅量少,而且比原价高8?10倍。于是,西欧的商人、贵族,迫切希望另辟一条绕过地中海东岸直达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2)传播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的鼓舞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精神动力。15世纪时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进步,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时的欧洲人已能制造多桅快速、载重数百吨甚至千吨适宜远航的大船。古代希腊的地圆说理论在当时的西欧广泛流行,罗盘针和占星仪则被应用于测定船在海上的方位。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使处于海外扩张时期的西欧在海上占据优势。(3)专制政府的支持。统一政权的大力支持提供了远洋航行的财力和物力来源。在西欧国家中,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这是因为:第一,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个地理位置使它们先天地倾向于向海外发展。第二,两个国家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亨利王子,他的绰号是“航海家”,他的业绩在于:使水手及造船技术的传统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改进了葡萄牙船舶的航海性能。第三,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的宗教热情特别强烈。这是在与伊斯兰教的斗争中形成的。
(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4.简述美国内战原因
(1)美国北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世纪前期,美国通过领土扩张和海外掠夺,这些都加速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790年,美国进入工业革命阶段,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四位;农业资本主义也有很大发展,北部和西北部的小农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过渡。
(2)南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发生后,棉花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南部种植园奴隶制恶性发展,奴隶制不断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并大量贩入黑奴,建立新的蓄奴州。
(3)南北两种经济制度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南北在许多问题上存在根本的冲突:北方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南部将奴隶禁锢在种植园;北部需要大量的棉花为工业原料,南部奴隶制经济却具有殖民地经济性质,产品多输往英、法及其他欧洲国家;北部需要南部作为商品销售市场,南方的奴隶却没有任何购买力;北部需要提高关税保护本同工业,南部奴隶制极力降低关税,以购买廉价的国外商品。南北的矛盾随着美国经济发展、领土的扩大、废奴运动的发展和黑人的反抗斗争的加强而日益激化。这以1820年的“密苏里妥协案”、1854年的“堪萨斯内战”和1857年的“德雷德斯科特判决”为典型。
(4)19世纪50?60年代,奴隶主政治优势的丧失和反奴隶制的共和党的崛起。首先,西北部的成长。西部农民在争取土地、发展小农经济的问题上与南方奴隶主破裂,转而支持反对奴隶的斗争;其次,共和党的崛起。它在本质上是一个以反对奴隶制为目标的北部工业资产阶级、农民、工人及黑人的联合组织,并获得了全国各派反对奴隶制势力的支持,严重威胁着奴隶制的政治统治;最后,民主党内部分裂。北部民主党人坚持“居民主权原则”,堪萨斯内战引起了第一次分裂,1858年关于奴隶制的大辩论中,裂痕进一步扩大,1860年,公开分裂为南、北两个民主党。
(5)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内战爆发的导火线。林肯作为共和党人,明确宣布坚决反对奴隶制的扩张,意味着奴隶制把奴隶制扩大到西部的希望完全破灭,也意味着奴隶制面临着灭亡的前景。为了挽救奴隶制,南方决定发动叛乱。
三、论述题
1.对彼得一世、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进行评述
(一)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为俄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体制的演进和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彼得的现代化主要是以倡导科技发展实业为目标的,没有也从来不想触动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
(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千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2)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4)局限性: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①不彻底性:这次改革实际上时一个妥协的产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剥夺性: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仍需交纳高额赎金,是对农奴的一次大规模掠夺。③欺骗性:农民虽不受地主支配,但仍受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
2.分析二战爆发的因素
(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经济上,一战后德国利用英法矛盾和美国的经济扶植,再次超过英法;日本利用“一战”期间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获得的利益,迅速发展起来。政治上,德国、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经济大危机中更是建立了极权统治——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则继续发展了民主政治。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再次改变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且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分割世界。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战胜国与战胜国、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受压制国家一直希望能改变这一政治格局。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惩罚性的规定在德国人民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战胜国意大利因英法没有履行大战前的承诺而不满;华盛顿体系使日本在军事、中国问题方面受到压制。因此,德、意、日三国都迫切希望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打起了贸易壁垒战。严重依赖美国的德国与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都无法通过自身内部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摆脱危机,只能借助原有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行疯狂的对外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3.美国杜鲁门政府到里根政府国内的政策
(1)、杜鲁门的“公平施政”:1946年正式提出,最关键的一项是为寻找工作者 提供就业机会;并冻结物价和房租,控制通货膨胀,建造廉价住宅,实行国民健康保险等。“公平施政”的影响是,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了干预,是罗斯福新政的继续,但它所取得的成就是非裳有限的。
(2)、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主义”:是一种介于古典自由主义与政府干预模式之间的道路,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互相渗透。一方面承袭了共和党传统的联邦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思想,主张坚决压缩公共开支、缩小联邦政府的活动规模;另一方面又认可甚至扩大了罗斯福新政以来的某些社会经济政策。影响是,作为共和党总统,他在某些方面继承甚至扩大了民主党人的社会经济改良。.
(3)、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包括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方案,如减税,增加失业津贴和社会保险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联邦援助教育和农场主〗发展空间技术等。影响:取得了很多成就,特别是通过减税刺激了消费和企业投资。
(4)、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最重要的是赤字减税计划,降低公司税及个人所得税;“向贫困宣战”,包括儿童与青年教育计划,职业训练计划,社区行动计划与改善落后地区状况计划;通过了三个民权立法,以保障黑人平等权利。影响:“伟大社会”计划是“新政”以来美国政府最雄心勃勃的社会改革计划,共通过435 项立法,基本实现了“伟大社会”的主要目标。
(5)、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冻结工资、物价、房租和红利90天,削减联邦开支,抑制黄金外流,对进出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影响:新经济政策曾一度抑制了通货膨胀,但未能为解决滞涨问题找到出路。
此外,尼克松还实行“新联邦主义”:主要措施是税收分享,即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五年期间共同分享301亿美元的联邦岁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但影响有限。
(6)、卡特的“中间道路”:卡特在经济政策上表现出左右摇摆的中间道路特征。执政初期,致力于刺激经济和实现充分就业。后期主要致力于抑制通货膨胀,包括削减联邦预算、控制信贷、削减能源等。影响:卡特的政策左右摇摆,未能医治 70年代的滞涨问题。
(7)里根的“新保守主义”:兼采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提出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和严格控制货流量等四大支柱,被称为“里根革命”。影响:美国走出了“滞胀困境”,经持续增长。但也使美国经济陷入财政赤字高、外贸逆差高、内外债务高和美元比值降低的严峻局面。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