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23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前辈考研上岸…(2023华东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

写在前面
距离录取结果尘埃落定已经过去了三月余,喜悦之后决定写下此贴,既是记录下自己这两年来所走过的路,也为即将踏上此征程的学弟学妹提供一个可做参考的镜像。
?
考研的理由有很多,有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学术梦,有人为了弥补高考的遗憾,有人为了在踏上社会时获得一个更高的起点,对我而言这些理由兼有,而强大的动力则在于想要证明自己的信念。我本科就读于一所双一流学校,学校汉语言文学的学科评估是b+,在报考的时候想要选择一个专业更强的院校,而华东师范大学不仅学科评估为a,且我自认为文学综合和写作这样的初试科目很适合我自己,所以没有做更多的考虑甚至不曾比较就决定了报考,或许从决定的那一刻开始,就预示了我一战的失败。30左右比1的报录比也没有吓退我,我陷入了一种荒诞的执拗,每天从教学楼开门学到关门,哪怕休息半天时间也会极度懊悔自责,这样的时间持续了五个月。最后距离复试线差了三分,无缘复试又不甘放弃,休整几个月后,着手准备二战。
准备二战前我分析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比如过于重视专业课忽视政治英语,背书过于纠结细节等,另外,对自己的水平层次有了一个清醒的认知,我考虑犹豫良久之后决定报考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的现当代文学专业,统招只招一个,是真正的独木桥,但正因如此报考人数比较少,报录比远远低于中文系,大约在5比1左右,每年的报考人数基本都在个位数,21年更是无人过国家线。二战时我的开始时间比一战晚很多,7月份才开始复习,但一开始就进入比较高强度的学习模式,用一周时间简单翻看了一遍教材就重新开始背书了,有了一战的基础,二战时背书很快,所以把更多的时间和

精力投入在一战时忽视并且最后成绩并不理想的公共课上面。这一次初试 第二名12分最后成功上岸,虽然分数没能突破400大关,还算不上真正的学霸,但仍能成功上岸,属实是经验积累下慎重选择带来的红利。
政治英语教训
关于初试,我想先从政治英语说起,不管是一战二战,我的公共课成绩都不理想,所以不敢自称经验以供大家学习,那就叫做教训来供大家吸取。
我的政治英语学习之路非常中规中矩,首先是英语,5月份开始每周一篇真题英语阅读,9月份开始小三门,11月开始背大小作文,中间穿插着听了一些网课,最后分数并不理想,我分析问题所在是单词背得不够熟,虽然每天在背,但很多单词的意思还是似是而非,既影响阅读速度,也影响准确度,所以二战时更加重视背单词,不用选择非常繁琐的单词书,我是用的张剑黄皮书附赠的大纲词汇表配合着扇贝app和真题来背的,翻来复去背了好几十遍,二战时英语客观题只扣了8分,但作文因为背得太熟总想硬套,翻译剩的时间太少,最后的总分也并不很理想。
政治得了70多分,可以说是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平均成绩,从 网课开始,买了 全家桶,8月开始边听网课边做1000题,12月把市面上常见的模拟题都做了,所谓得选择者得天下,政治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细节的理解。政治的往年真题不需要做,但考前可以看看除时政之外的选择题,真题的手感和各个老师出的模拟卷还是不同的,有必要在考前做到心中有数。
847经验
847的复习规划人各有异,也属老生常谈,无非是阅读整理加背诵,课本加作品论文,课本一定要多读且贯穿始终,但不可拘泥,学术大佬的经典论文还有华东师大老师的高下载量论文以及最新学术动态都要有所关注。
格外想要强调的是,在复习的时候要具有真题意识,847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要读的作品和论文浩如烟海,事半功倍的着手点就在真题。可以把近20年的真题做成一张真题分布图,或者每复习背诵一章就去真题中寻找相关考点,其实847真题的规律性比较强,重点也比较突出,比如古代文学当中就侧重于考察宋代文学,关于词的考点更是常见,比如22年论述“柳永词的创体之功”,20年谈谈对“明无词,词亡于明,词衰于明”观点的看法。20年这个题出的就十分巧妙,明词是复习过程中不太会涉及的部分,但在考场上面对这样的题目也不能无话可说,对于某一观点的看法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答,即有理和欠缺之处,“明无词”这一观点是相对而说的,从历时角度来看,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经历了宋词的巅峰之后,明代词的成就光芒被掩盖,从共时角度来说,明代的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锋芒更胜,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市场的发展、哲学思想、文学内部的发展变化比如雅俗互动的影响有关,最后再对“明无词”的说法进行补充,明代仍旧是有文人作词的,比如明初和明中刘基、杨慎、王世贞等人以及明末被称为“明代第一词人”的陈子龙,另外明代的词学发展成就也不容忽视,出现了众多词谱词韵专书,这样一道题的回答就相对比较完整了。真题的规律性还体现在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会在连续的几年中出现,比如17年论述题“结合作品,论述苏轼的‘以诗为词’”,18年论述题“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你怎么看待这个命题?”,19年论述题“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掉书袋’,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的看法”,就是宋词尤其是重要词人三年连续的考察,还有现代文学版块07年简答“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主要风格”,08年简答“创造社的文学主张、主要作品及其风格”,09年简答“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主要作品及其风格”,连续考察第一个十年中的文学团体,甚至出现了隔年完全相同的真题,再比如20年和21年的简答都考到了但丁《神曲》的相关知识,此类现象不胜枚举。
总的来说,所谓真题意识,一方面根据真题的分布来判断复习重点,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就是要培养答题意识,务必使掌握的知识在答题过程中尽可能全面且有逻辑地展现出来。
最后罗列一下初试所需要的课本: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马新国《西方文论史》、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钱谷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618经验
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中说道“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作文也是如此,不必担心文采不够斐然,大作文要语言通顺具有真情实感,之前的618真题文学性比较强,也曾出现过评述类即类似于文学评论的题目,但近几年的命题趋势偏向于贴近生活,比如《我们的时代》《我的大学》《青春》《我身边的他/她》之类的题目,这样的题目至少每个人都能够有话说,但要想获得高分就要说的真挚且有新意,一般来说可以抛弃看到题目后产生的第一想法,因为易落窠臼,在考场上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构思。大作文可以从10月份开始一周写一篇练练手,而小作文不用考前练习太多,它和847的论述题也有共通之处,重在平日的背诵积累,且写时最好从细微处着手,这样写作的目的明确且容易写出深度,过于浮泛是议论文之大忌。关于是否要报班,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建议如果是基础不好、自制力较差且跨考的同学,可以考虑报个 考研一对一辅导课程,会根据大家自身的情况和需求来制定授课计划,全程跟进学习进度,学起来会比较省时省力,效率会很明显的提高。
复试经验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的现当代文学专业统招1人,进复试2人,复试分为英语、专业课、政审三部分。复试中英语部分是英语提问专业课相关问题,需要提前做准备,可以从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批评理论等方面下手。专业课的考察主要是针对某一问题深入追问,如果说初试是考察过去的积累,那复试的目的就是了解未来规划和学术潜力,所以不能够用准备初试的方式准备复试,要清楚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并多读相关论文对之深入了解,自我介绍也要认真准备,专业课提问的切入点大概率来自自我介绍,所以自我介绍中最好涉及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最近读过的书,喜欢的课程之类,并对提到的每一个细节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就是面试时态度要自信但不自傲,语气放慢,哪怕紧张也要面带微笑表现得从容。
写在后面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不要在短时期内让自己处于一个过于焦虑的状态,在复习的过程中没有人能做到十全十美,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节奏并且持续下去,将学习备考融为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没有了所谓“咬牙坚持”一说,几个月的时间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状态下也就度过的,并且在考完之后,考研的过程也会成为一段难忘的珍贵回忆,也会收获朝夕相处并肩作战的友谊。备考的一路我看到太多努力拼命的人,我时常觉得我远不是那个最聪明的,更不是最努力的,所以在考上之后也时常怀有一种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我是人群中最普通的那一个,相信很多人与我相同,我先行走过了这段路,想为后行者留下一点点灯光,别被浩瀚的专业知识击退,别因为稀少的录取名额而却步,希望每一个风雨兼程的考研人终将上岸。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